前线韩振云与阿尔斯楞正依照新策,与黑鞑进行着艰苦的机动周旋,试图摸清其习性并寻找破绽。然而,黑鞑飘忽不定、专攻弱点的战术,依然像无形的鞭子,不断抽打着北疆漫长的边境线,尤其是那些防御相对薄弱的村落与小型聚居点。惨遭屠戮的噩耗依旧不时传来,边境地区的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大量边民开始自发地向南逃亡,田地荒芜,村寨十室九空,若不加以制止,北疆十数年经营所建立的边境屯垦体系恐将崩溃。就在这危急关头,苏雪凝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与对民生深刻的洞察力,提出并全力推行了一项旨在从根本上削弱黑鞑掠夺能力、保全边境元气的战略——坚壁清野,堡寨联防。
蓟州王府内,苏雪凝面对着各地如雪片般飞来的告急文书,以及户曹关于边境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统计,秀眉紧锁。她并非军事统帅,无法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她深知,战争并非仅仅是军队的较量,更是国力、民力与组织力的比拼。
“王爷,”她拿着一份详细记录黑鞑劫掠目标的清单,对朱宸瑄分析道,“您看,黑鞑所攻,多为散落之村落、小型货栈、孤立之牧场。其所求者,无非三样:粮草以充军实,牲畜以壮马力,人口以补奴工。其战法核心,便是‘以战养战’,依靠劫掠来维持其军队的消耗与动力。”
她走到巨大的北疆沙盘前,手指划过那些代表边境村落的微小标识:“若我们能使其掠无可掠,抢无可抢,则其铁骑再是锐利,亦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攻势必将难以为继。即便不能立时退敌,亦可极大增加其南下成本,为我前线将士争取更多时间,并保全我边境之民力、物力。”
朱宸瑄目光炯炯:“雪凝之意是……”
“坚壁清野,堡寨联防!”苏雪凝语气坚定,“将边境线后一定纵深内的所有零散人口、粮食、重要物资,全部后撤,集中到预先选定的、易于防守的大型堡寨或后方城镇之中。同时,将这些堡寨武装起来,互相联络,互为犄角,使得黑鞑小队无法轻易攻破,而若其集结大军攻击一点,则周边堡寨可迅速支援,或袭扰其侧后。”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无数民众的迁移安置、物资的转运储存、以及各个堡寨之间的协调指挥,其难度不亚于一场战役。但朱宸瑄立刻意识到了此策的巨大价值。这并非消极避战,而是以空间换时间,以暂时的退却换取战略上的主动,是针对黑鞑“以战养战”命门的一记狠招。
“好!便依你之策!”朱宸瑄当即拍板,“此事千头万绪,非强力推行不可。雪凝,此事由你全权统筹,王府各部、地方官府,皆需听你调遣!韩振云在前线御敌,这后方壁垒,便由你来铸就!”
获得授权后,苏雪凝展现出惊人的组织与执行力。她首先与兵曹、工曹官员一同,根据地理形势、水源、现有堡垒基础,在北部边境后方五十至一百里的纵深内,划定了一条“内缩防线”,选定了数十个位置关键、墙高池深的现有堡垒或大型村镇作为“核心堡寨”,并规划了其辐射范围。
随后,以北疆行辕与镇北王府联合名义发布的《边境坚壁清野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达边境各州县、卫所及归附部落。政令要求:
1. 限期迁移:规定区域内所有零散村落、牧场的百姓,必须在半月内,携带所有能携带的粮食、牲畜、重要财物,迁入指定的核心堡寨或后方城镇。抗拒不迁或拖延者,以资敌论处。
2. 物资清野:无法带走的粮食,就地深埋或焚毁;水井投毒(事后可清理);房屋棚圈拆毁,绝不留给敌人任何可资利用之物。
3. 堡寨武装:各核心堡寨由官府发放兵器甲胄,组织青壮民壮,与驻防军士协同守御。建立烽燧信号系统,确保堡寨之间信息畅通。
4. 安置与供给:由户曹统一负责迁移民众的临时安置与口粮供给,确保其基本生存,避免引发内乱。
政令一出,边境哗然。故土难离,是千百年来植根于农人与牧民心中的情感。许多百姓宁愿抱着侥幸心理留守家园,也不愿背井离乡,进入陌生的堡寨。一些部落首领也对此不满,认为放弃草场等于自断根基。
政策的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地方官吏面对哭诉的乡民、咆哮的部落头人,往往束手无策。进展极其缓慢。
苏雪凝深知,这道政令若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与配合,强行推行只会适得其反。她再次展现了其柔韧的政治手腕。
她亲自起草了一份文白夹杂、情理交融的《告北疆边民书》,派人四处张贴、宣讲。书中没有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痛陈黑鞑之残暴,列举一桩桩血淋淋的惨案,明确指出留守家园唯有死路一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今日暂舍家园,是为来日重返故土!”这些话语,深深触动了边民内心最深的恐惧与对未来的期盼。
同时,她派遣大量王府属吏、乃至从实务学堂抽调的学员,分赴各地,协助地方官进行动员和迁移工作。她要求这些人员必须耐心细致,帮助百姓解决迁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如安排车辆、指引路线、协调堡寨接收等。
对于归附部落,她则通过阿尔斯楞和巴雅尔等人,由胡商行会和部落中有威望者出面劝说,并承诺王府将给予迁移部落一定的粮食补偿,并保障其未来返回草场的权利。
最艰难的说服工作发生在一个名为“靠山屯”的边境村落。村民们依恋土地,聚集在村口,抗拒迁移。当地县令无可奈何。苏雪凝得知后,并未派兵强行驱赶,而是请出了村中一位在十年前战乱中失去所有亲人、德高望重的赵老爷子,由他带着几个在黑鞑袭击中侥幸逃生、伤痕累累的邻村幸存者,在村中祠堂讲述了他们的遭遇。那血淋淋的现实,那家破人亡的惨状,终于击碎了村民们最后的侥幸。老爷子老泪纵横,拄着拐杖对全村人说:“走吧,乡亲们!王爷王妃是为了咱们能活命啊!房子没了可以再盖,地荒了可以再种,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类似的情景在边境各地上演。在情感与现实的反复冲击下,在官府强有力的组织下,庞大而艰难的迁移工作,终于开始艰难地启动。无数百姓扶老携幼,驱赶着牲畜,推着装载着微薄家当的车辆,形成一股股向南、向核心堡寨迁徙的人流。
就在迁移工作进行的同时,对核心堡寨的加固与武装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曹派出的匠作指导民夫加固围墙,挖掘壕沟,设置拒马。兵曹运来了大量的弓弩、箭矢,甚至部分淘汰下来的旧式火铳,分发到各堡寨,由驻军和退役老兵负责训练民壮使用。
苏雪凝特别重视堡寨间的联络,她要求每个堡寨都必须配备足够的信鸽和善于攀爬、奔跑的信号兵。一套简单有效的烽火、旗语信号系统被迅速普及,确保一旦某个堡寨遇袭,消息能迅速传遍周边。
月余之后,当第一批黑鞑游骑按照以往的经验,试图突袭某个边境村落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那里早已人去屋空,只剩下断壁残垣和被焚烧过的粮仓灰烬。他们不甘心地继续深入,很快便撞上了已经武装到牙齿的“石河堡”。堡墙上箭垛之后,是无数双充满仇恨与警惕的眼睛,密集的箭矢和几声沉闷的火铳轰鸣,将他们远远驱离。
黑鞑小队试图寻找其他薄弱点,却发现以往散落的“肥肉”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如同刺猬般难以下口的坚固据点。这些据点彼此呼应,一旦遇袭,烽烟立起,附近的其他堡寨便会做出反应,甚至有小股北疆骑兵从侧翼杀出袭扰。
黑鞑的劫掠行动,开始变得举步维艰。他们往往奔波上百里,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补给。抢到的零星物资,远远无法弥补人吃马嚼的消耗。其“以战养战”的策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前线韩振云的压力,明显感觉到为之一轻。
站在新加固的“清远堡”墙头,看着堡内秩序井然、虽然拥挤但暂时安定的民众,望着远方那些被主动放弃、已成焦土的村落旧址,苏雪凝轻轻舒了一口气。她知道,这道由无数平民百姓构筑的血肉长城,虽然无法直接歼灭敌人,却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的战略意图,为北疆赢得了最宝贵的喘息之机。
“王妃,”陪同的地方官员由衷赞道,“若非您力主此策,这边境千里,不知又要添多少冤魂,我北疆元气,恐将大伤。”
苏雪凝摇了摇头,目光掠过墙头上那些手持简陋武器、神情紧张的民壮,轻声道:“此非我一人之功,乃是我北疆万千军民,于绝境中求生的意志所聚。他们舍弃家园,汇聚于此,每一张面孔,都是这北疆壁垒最坚实的砖石。”
坚壁清野,堡寨联防。这道看似被动防御的策略,在苏雪凝的手中,化为了最具韧性的盾牌,它不仅保护了北疆的元气,更深刻地改变了战争的节奏。北辰之光,在这由万千民众意志铸就的壁垒之上,虽然微弱,却顽强地穿透了战争的阴云,照亮了生存的希望。
喜欢明朝女官沈清漪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明朝女官沈清漪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