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放,字达夫,唐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河南,生于公元765年,卒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享年五十二岁。他出身官宦世家,是开元年间户部侍郎徐知仁之孙,外曾祖为玄宗朝名相姚元崇,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其日后的学识修养奠定了基础 。史载其“爽迈慎密,居常有恒,年过始衰,好学不倦,经史奥义,问无不知”,鲜明的性格与扎实的学识贯穿其一生。
十五岁时,徐放便因才学出众得到河南尹严郢的赏识,被上表推荐为河南府参军事,后改任河清尉,正式步入仕途。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他在考核期满前便被敕命为京兆府功曹参军,随后升任尚书祠部员外郎,负责判度支案,掌管祠祭、礼乐等事务,这与“元和年间曾任祠部郎中”的记载相印证,是其京官生涯的重要节点。
元和二年(807年),武元衡出任剑南节度使,徐放被辟为从事,随其入蜀。这段幕僚经历不仅拓展了他的政治视野,更激发了其诗歌创作灵感。元和三年(808年)中秋,他陪武元衡在锦楼赏月时所作的《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收录于《全唐诗》,诗中“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等句,以清丽笔触勾勒出月色意境,尽显才情 。约三年后,徐放奉召还朝,改任屯田员外郎,继续参与中枢政务。
元和六年(811年),徐放出任台州刺史,在任六考,政绩初显。期间,他为梁肃所撰《修禅道场碑铭》书丹,该碑现存天台山智者塔院,其楷书笔法严谨,被后世赞为“极有楷法”,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元和九年(814年),他调任衢州刺史,在此任上留下了诸多治绩:不仅公正分配公赋、体恤灾民,使“吏不敢欺,人受其赐”,更主持治理龙丘县簿里溪水患。他亲往勘察、精确核算,以较少耗费完成工程,中书舍人卫中行为此特地撰文立碑,记载其功绩。
徐放与文坛名流交往密切。虽未见其与韩愈直接交往的详尽史料,但他所书《徐偃王庙碑》与韩愈相关碑铭同为唐代楷法典范,且二人同处元和文坛圈,应有间接联系。他与刘禹锡的交往则有明确记载: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奉召回京途中,徐放以缟纻、竹书箱相赠,刘禹锡作《衢州徐员外使君遗以缟纻兼竹书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贶》答谢,诗中“人将琪树比甘棠”一句,盛赞其治民功绩 。
元和十二年(817年),徐放猝然卒于衢州刺史任上,最终官至朝散大夫、使持节衢州诸军事守衢州刺史、上柱国,葬于河南万安山徐氏祖茔。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唐故散大夫守衢州刺史上柱国徐君墓志铭》及夫人元氏墓志,这些史料详尽记载了其家族世系与仕途历程,成为研究其生平的核心依据 。作为诗人与循吏,徐放以文才传世、以政绩惠民,在元和年间的政坛与文坛留下了值得称道的印记。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徐氏略记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