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诰(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祖籍徐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称帝后改名李昪。他自幼沦为孤儿,辗转成为徐温养子,凭借过人智谋与务实理政,从底层逐步掌控南吴政权,最终建立南唐,其一生堪称乱世中逆袭与治国的典范。
徐知诰的早年充满坎坷,六岁丧亲后流落濠州、泗州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八岁时,被割据江淮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战乱中发现,因气度不凡被收为养子。但杨行密之子杨渥等人对他心怀嫉妒、处处排挤,杨行密无奈之下,只得将他转交给心腹大将徐温抚养,从此改姓徐,取名知诰。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早早学会隐忍,且聪慧异常,九岁时所作《咏灯》诗便令徐温刮目相看,成年后更是“喜书善射,识度英伟”,杨行密曾对徐温感叹:“知诰是俊杰,诸将的儿子皆不及他” 。
徐知诰的仕途起步于徐温麾下,二十岁起便担任军职,逐步积累军政经验。909年,22岁的他被任命为昇州(今南京)防遏使兼楼船副使,镇守这一战略要地;三年后因讨伐宣州有功,升任昇州刺史。当时各地刺史多为武夫,只知聚敛盘剥,徐知诰却截然不同:他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广纳贤才,将洪州进士宋齐丘等谋士招致麾下,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数年经营,昇州从战乱后的残破之地变得市井繁华、百姓安居,其理政才干广受认可。
915年,徐温将镇海军治所迁至昇州,调徐知诰改任润州团练使。虽不舍苦心经营的昇州,徐知诰仍遵命赴任,而谋士宋齐丘的劝慰更让他看清局势:“徐知训骄横无度,必遭横死。润州与扬州仅一江之隔,此乃天赐良机”。这一预判很快应验,918年,徐温长子徐知训因暴虐无道被大将朱瑾刺杀,扬州陷入混乱。徐知诰闻讯后当机立断,率先率军渡江平乱,迅速掌控局势。徐温虽痛失爱子,却迫于形势,只得让徐知诰接替徐知训执掌朝政,任左仆射、参知政事 。
掌权后的徐知诰一反徐知训的暴政,展现出成熟的政治智慧。他尊奉南吴君主杨隆演,对群臣将领以礼相待;放宽刑法、减免苛捐杂税,甚至改革税制,以实物代钱粮,减轻百姓负担。酷暑时节他不张伞持扇,直言“有很多人在酷暑中干活,我要用这个干什么”,其节俭作风与民本思想迅速赢得民心。他还建延宾厅礼待四方人士,周济民间无力操办婚丧者,即便徐温在金陵遥控朝政,民心已逐渐归向徐知诰 。
927年徐温病逝后,徐知诰迎来权力巅峰,被加封为知内外左右事,开府仪同三司,彻底掌控南吴朝政。929年,他效仿徐温徙镇金陵,遥控扬州政务,随后陆续晋封东海王、齐王。掌权期间,他对外采取保境安民政策,919年吴越来犯,吴军在无锡大败敌军后,他虽建议乘胜追击,却尊重徐温的议和决定,为江南赢得和平发展环境;对内持续推进改革,使江淮地区经济稳步复苏。
937年,徐知诰在群臣劝进下,接受吴王杨溥禅位,建国号为齐,定都金陵。两年后,他自称是唐宪宗李恪的四世孙,恢复李姓,改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称帝后的李昪依旧保持务实作风:生活节俭,身着粗布衣服,用铁制器皿,皇宫中仅留年老宫女从事杂役;勤于政事,每日不处理完奏章绝不休息,对政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对贪官污吏坚决惩处 。
在治国理政上,李昪成效卓着。经济上,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修复水利,使南唐成为五代十国中的富庶之地;文化上,他在京师设国子监,在庐山建“白鹿国学”,推动州县兴办官学,使南唐成为当时最重视文教的政权;外交上,942年吴越杭州发生大火,群臣建议乘机攻打,他却派使臣慰问并支援物资,维系了南方稳定 。
943年,李昪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最终背上生疮去世,享年56岁,谥号“烈祖”。他在位七年,虽未实现统一大业,却将南唐打造成国泰民安、文化兴盛的政权,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孤儿到开国皇帝,徐知诰的一生贯穿了隐忍、智慧与担当。他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务实包容的政治作风,在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显得尤为珍贵,不仅成就了个人传奇,更造就了南唐的盛世根基。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徐氏略记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