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招赘女的重生快穿:蟑螂精变渣男,他宠妻爱崽娇妻腰软心野,顾总他超爱娇软贵妃,影帝狂追轮回之主大佬的非凡日常青龙秘藏失控掠夺!偏执霸总强制爱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战神杨辰回归都市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飞机降落在三宝垄机场时,午后的阳光透过舷窗,在停机坪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爪哇海波光粼粼,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和文物检测仪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尼西亚国家考古研究所的阿古斯所长举着“中印尼郑和遗迹合作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挥手。阿古斯所长穿着一件印有“郑和下西洋”图案的t恤,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你们!三保垄港的‘郑和锚地’遗址上周又有新发现,清理出了一块带有铁铆钉的木板,疑似明代船舶残体,但最近潮汐频繁,海水倒灌进遗址区,木板都泡在水里,再不想办法,恐怕就要腐朽了。”

苏晓快步迎上去,递上一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明代板块画册:“阿古斯所长,我们带来了中国明代造船遗址和船舶文物的数据,还有防水型的检测设备,专门应对潮湿环境。那块木板的铁铆钉还完好吗?能不能通过铆钉判断船舶的年代?”

阿古斯所长接过画册,翻到明代船舶铆钉的页面,眼睛一下子亮了:“太像了!遗址里的铁铆钉和画册上的一模一样,都是明代船舶常用的‘方头铆钉’。三保垄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停靠港,当地还流传着郑和船队在这里补给、维修船舶的传说,要是能确定这块木板是郑和船队的,就能把传说变成史实了!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去吃当地的‘巴东牛肉’,咱们边吃边聊遗址的情况。”

坐上去工作站的汽车,车窗外的三宝垄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芒果树和椰子树郁郁葱葱,彩色的木屋错落有致,偶尔能看到写着“郑和庙”的招牌,庙前的广场上还立着郑和的雕像。阿古斯所长指着远处的海面说:“那片蓝色的海域就是‘郑和锚地’遗址,明代的时候,郑和船队的船舶就停泊在那里,考古发现那里的海床下面埋着很多明代的瓷器、铁器,还有可能存在完整的船舶残体。”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海面方向:“我们的防水罗盘能在水下检测文物信号,哪怕是泡在水里的木板也能准确判断其材质和年代。明天去遗址,咱们先检测那块泡在水里的木板,看看能不能确定它是郑和船队的船舶残体,再找找周围有没有其他文物。”

第二天清晨,车队朝着“郑和锚地”遗址出发。汽车行驶在沿海公路上,一侧是茂密的热带丛林,一侧是蔚蓝的爪哇海,风景格外优美。抵达遗址时,几名印尼考古队员正穿着防水服,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清理淤泥,一块黑色的木板露在水面上,上面的铁铆钉依稀可见。

“小心脚下的淤泥,很深,”阿古斯所长递给林野和苏晓两套防水服,“那块木板就在前面,已经泡了快一个月了,我们尝试过抽水,但海水很快又会漫进来,根本抽不完。”

林野和苏晓穿上防水服,走进海水中,慢慢靠近木板。林野拿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近木板表面,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为明代常用的“铁力木”,距今约600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完全一致;铁铆钉的成分是“熟铁”,也是明代船舶铆钉的典型材质。

“是明代的铁力木!”林野兴奋地喊道,“而且年代正好是郑和下西洋时期,铁铆钉也是明代船舶专用的,这块木板大概率就是郑和船队的船舶残体!咱们得赶紧把木板从水里捞出来,做脱水加固处理,再晚就来不及了。”

苏晓则用防水型3d扫描仪扫描木板:“你们看木板上的榫卯结构,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舶构件完全一致。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建立木板的3d模型,即使以后木板出现损坏,也能在数据库里保留完整的结构数据。”

阿古斯所长看着检测数据,激动地说:“太好了!这是三保垄港发现的第一件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的文物,太有意义了!咱们现在就组织人手,把木板捞出来,送到工作站做保护处理。”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印尼考古队员对木板进行了系统的保护。他们先将木板从海水中捞出,用去离子水冲洗掉表面的盐分和淤泥;再将木板浸泡在脱水剂中,慢慢去除木材中的水分;最后用环氧树脂对木板进行加固,防止其开裂、腐朽。

在保护木板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在“郑和锚地”遗址展开了水下信号采集。当防水罗盘靠近海床时,信号中检测出了大量明代瓷器的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镇的青花瓷,还有少量的龙泉青瓷,与郑和船队携带的瓷器类型完全一致。

“这里的海床下面埋着很多明代青花瓷!”苏晓兴奋地说,“从信号强度来看,数量不少,说不定有完整的瓷器。咱们可以申请水下考古设备,对海床进行勘探,说不定能发现更多郑和船队的文物。”

阿古斯所长立刻联系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申请水下考古设备。第四天下午,水下考古机器人运到了遗址,机器人带着摄像头和探测仪,潜入海床下面,很快就传回了清晰的画面——海床下面不仅有大量的青花瓷残片,还有一把完整的明代“腰刀”,刀身虽然生锈,但刀柄上的“永乐年制”字样还能看清。

“是永乐年间的腰刀!”林野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激动地说,“永乐年间正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这把腰刀很可能是郑和船队士兵使用的,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锚地。”

在三保垄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明代船舶残体的保护和“郑和锚地”的信号采集,还帮助印尼考古队员建立了水下文物检测系统,培训了四名队员使用防水型检测设备。离开遗址前,阿古斯所长带着他们参观了当地的郑和庙,庙内保存着一块明代的石碑,上面刻着“郑和船队在此停泊”的字样。

“这块石碑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是三保垄港与郑和下西洋关联的重要证据,”阿古斯所长指着石碑说,“现在有了你们发现的船舶残体和腰刀,再加上这块石碑,就能完整还原郑和船队在三保垄港的历史了。”

离开三保垄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港,考察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马六甲锚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马六甲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港。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三保垄港的明代船舶残体数据、腰刀照片、青花瓷成分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印尼、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水下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防水型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水下文物的保护技术,为东南亚地区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中印尼两国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印尼国家考古研究所还专门举办了“郑和下西洋文物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3d船舶残体模型和明代腰刀照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很多当地民众还自发组织了“重走郑和航线”的活动,传承郑和精神。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尼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文莱的合作邀请:“文莱国家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文莱河沿岸的考古遗址数据,那里流传着郑和船队曾在那里停留的传说,最近还发现了疑似明代的瓷器残片,但遗址位于热带雨林中,植被茂密,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更多文物。”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文莱河畔,郑和停留,瓷器为证”,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文莱河沿岸的遗址!要是能在那里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进一步完善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过文莱。”

林野看着文莱的合作邀请,点点头:“热带雨林中的遗址确实难勘探,植被茂密,看不到地下的文物,但咱们的青铜罗盘能穿透植被,检测到地下的文物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而且文莱是东南亚的重要国家,采集那里的数据,能让数据库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板块更完整。”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文莱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文莱河沿岸的遗址。不过热带雨林里蚊虫多,还有可能遇到毒蛇,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防蚊药和防蛇装备,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三保垄港的明代船舶残体照片、马六甲港的青花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便携式的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蚊、防蛇装备——准备应对热带雨林的复杂环境。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海洋到热带雨林,咱们的考古范围越来越广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它不仅传播了中华文明,还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咱们去文莱,不仅是采集数据,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续写新时代的交流篇章。”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防护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文莱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南海渐渐变成文莱湾,远处的文莱热带雨林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覆盖在大地上。林野看着手里的文莱河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停留的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热带雨林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文莱国际机场,远处的文莱河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热带雨林中。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文莱河沿岸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文莱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热带雨林的缝隙,在停机坪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远处的文莱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蛇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文莱国家博物馆的哈桑馆长举着“中汶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传统服饰“纱笼”,笑容温和,用带着马来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来文莱!文莱河沿岸的‘淡布隆遗址’上周有新发现,村民在清理雨林时捡到了几块带花纹的瓷片,疑似明代的青花瓷,但遗址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连路都没有,咱们得雇当地的向导带路,还要小心毒蛇和蚊虫。”

苏晓跟着哈桑馆长走向汽车,顺手翻出爷爷的笔记本:“哈桑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文莱河有‘郑和停留处,瓷片为证’,那些瓷片的花纹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的青花瓷一致?咱们这次能找到更多证据吗?”

哈桑馆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块青花瓷残片:“你们看这瓷片上的‘缠枝莲纹’,和我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明代永乐青花瓷很像,但我不敢确定,就等着你们来鉴定。文莱民间一直流传着郑和船队在这里停留、与当地苏丹会面的传说,要是能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把传说变成史实了。”

坐上去淡布隆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文莱风光渐渐展开——道路两旁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榕树垂下长长的气根,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文莱人在路边的木屋前劳作。哈桑馆长指着远处的文莱河说:“古代的商船就是沿着文莱河进入内陆,淡布隆遗址位于文莱河的支流旁,很可能是当年商船停靠、补给的地方,考古发现那里的土壤层中藏着很多古代的器物碎片。”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指针随着汽车的行驶微微晃动:“我们的罗盘能穿透茂密的植被,检测到地下的文物信号,哪怕是深埋在土壤中的瓷片也能捕捉到。到了遗址,咱们先让向导清理出一条小路,再用罗盘大范围检测,找到文物集中的区域。”

抵达淡布隆遗址附近的村庄时,当地向导阿明已经在村口等候。他穿着迷彩服,手里拿着一把砍刀,皮肤黝黑,笑容憨厚:“遗址在雨林深处,走路要一个小时,里面有很多毒蛇和蚂蟥,你们一定要跟紧我,不要随便触碰植物。”

跟着阿明走进热带雨林,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踩上去软软的,偶尔能听到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鸣叫。走了半个多小时,阿明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说:“就是这里!村民就是在这附近捡到的瓷片。”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开阔区域开始大范围检测。当罗盘靠近一棵大榕树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中国明代青花瓷的信号有50%的相似度,还检测出了高岭土成分。

“这里的地下有明代青花瓷!”林野兴奋地说,“信号很强,说明文物数量不少,咱们在这周围划定一个20米x20米的检测区,仔细排查,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瓷器。”

阿明立刻用砍刀清理检测区的杂草和灌木,苏晓则拿出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的落叶和土壤。不到十分钟,一块带有缠枝莲纹的青花瓷残片就显露出来。“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苏晓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青花的发色,是典型的‘苏麻离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肯定是郑和船队带来的。”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淡布隆遗址展开了系统的信号检测和清理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在检测区里发现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残片,还有几块明代的铜钱残片,其中一块铜钱上还能看到“永乐通宝”的字样。

“这是永乐通宝!”林野拿着铜钱残片对哈桑馆长说,“永乐通宝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货币,郑和船队经常用它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淡布隆遗址发现永乐通宝,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停靠地。”

哈桑馆长看着青花瓷残片和铜钱残片,感慨地说:“太好了!这些文物就是中汶友好交流的见证,以后咱们可以在遗址附近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这些文物,还有你们数据库里的3d模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就在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时,第四天上午,苏晓在清理土壤时突然发现一条绿色的毒蛇,正盘踞在一块瓷片旁边。“小心!有蛇!”苏晓立刻往后退,阿明反应迅速,抄起身边的木棍,轻轻将蛇挑到旁边的草丛中。

“这是‘竹叶青’,有毒,”阿明说,“雨林里这种蛇很多,大家一定要小心,看到蛇不要惊动它,我来处理。”林野立刻让大家暂停工作,检查周围的环境,确保没有其他毒蛇后,才继续清理。

在淡布隆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还检测到了一处疑似明代建筑遗迹的信号,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士兵休息、存放货物的地方。离开遗址前,哈桑馆长代表文莱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汶文化交流贡献奖”。

“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帮助,咱们终于找到了郑和船队在文莱的证据,”哈桑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淡布隆遗址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检测和清理,还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离开文莱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湾,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甲米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明代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证明中菲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数据、永乐通宝铜钱照片、建筑遗迹信号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新证”专题页面,用中、汶、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热带雨林考古安全指南”子板块,详细介绍热带雨林考古中的防蛇、防蚊措施,为东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东南亚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还邀请林野和苏晓去东南亚举办“郑和下西洋文物与技术”培训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加勒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还发现了一块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但石碑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中,位置不明确,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石碑的具体位置。”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加勒港,郑和立碑,南洋之记”,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加勒港的石碑!传说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立过石碑,记载了船队的到访和贸易情况,要是能找到这块石碑,就能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林野看着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点点头:“加勒港是郑和下西洋在南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用罗盘找石碑很合适,石碑的材质是花岗岩,信号特征明显,容易检测。”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斯里兰卡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加勒港遗址。不过加勒港的沙土很厚,你们要准备好轻便的挖掘工具,还要注意防晒,那里的紫外线很强。”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马尼拉湾的清代粉彩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轻便的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准备应对加勒港的沙土环境和强烈紫外线。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东南亚到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郑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停靠港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咱们去斯里兰卡,不仅是寻找石碑,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斯里兰卡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孟加拉湾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斯里兰卡岛在阳光下像一颗绿色的珍珠。林野看着手里的加勒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沙土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科伦坡国际机场,远处的加勒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加勒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科伦坡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印度洋的灼热气息,远处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普拉萨德所长举着“中斯郑和石碑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衬衫,头发微卷,笑容热情,用带着僧伽罗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斯里兰卡!加勒港的‘旧港码头’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队员在沙土中检测到了花岗岩的信号,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郑和石碑,但遗址被厚厚的沙土覆盖,最厚的地方有三米多,而且最近常有海风带来新的沙层,清理难度很大。”

“花岗岩信号?”林野眼睛一亮,“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石碑的材质一致?咱们有没有大致的范围?”

普拉萨德所长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张地图:“我们用地质雷达检测出了一块约1.5米x0.8米的花岗岩物体,位置就在旧港码头的中心区域,但具体深度不确定。传说郑和船队在加勒港停留时,曾立过一块石碑,记载了船队到访的目的和与当地的贸易往来,可惜后来石碑失踪了,只在古籍中有零星记载。你们的青铜罗盘说不定能精准定位石碑的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有没有损坏。”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块模糊的石碑残片,旁边写着“加勒港,郑和碑,汉梵双语”,她指着照片对普拉萨德所长说:“我爷爷几十年前就搜集过这块石碑的资料,他推测石碑上有汉文和梵文两种文字,咱们这次一定要找到它,还原这段历史。”

坐上去加勒港的汽车,车窗外的斯里兰卡乡村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茶园泛着翠绿,穿着彩色纱丽的妇女在田间劳作,偶尔能看到古老的佛塔矗立在山坡上。普拉萨德所长指着远处的海岸线说:“加勒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明代的时候,这里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停靠地,船队在这里补给淡水和粮食,还与当地的国王进行贸易,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换取斯里兰卡的宝石和香料。”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加勒港方向:“我们的罗盘能检测出花岗岩的具体位置和深度,还能判断石碑是否有裂缝或损坏。到了遗址,咱们先划定检测区,用罗盘精准定位,再开始清理沙土,避免盲目挖掘损坏石碑。”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加勒港旧港码头遗址。遗址位于加勒古城的海边,大部分区域被厚厚的沙土覆盖,几处露出地面的石质码头残体依稀可见,几名斯里兰卡考古队员正在用铁锹清理表层沙土。普拉萨德所长指着一片被黄色警戒线围起来的区域说:“就是这里,地质雷达检测到的花岗岩物体就在这个区域下面,咱们先从这里开始检测。”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警戒线内开始密集检测。当罗盘靠近区域中心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花岗岩特征波形,还能检测到石碑的大致深度——约2.5米,石碑整体完整,没有明显的裂缝。

“找到了!”林野兴奋地喊道,“石碑在地下2.5米处,整体完整,没有损坏!咱们现在可以开始清理沙土,注意要分层清理,避免沙土塌方损坏石碑。”

普拉萨德所长立刻安排队员搭建临时遮阳棚,准备清理工具。苏晓蹲在检测点旁边,用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沙土,边清理边记录深度:“咱们每清理30厘米就停下来,用罗盘重新检测,确保不偏离石碑的位置。沙土很松软,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踩塌清理出来的坑。”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斯里兰卡考古队员进行了系统的沙土清理。他们用小铲子和毛刷小心地分层清理,每清理一层就用青铜罗盘重新定位,确保始终朝着石碑的方向推进。第三天下午,当清理到2.3米深时,一块灰色的花岗岩边缘终于显露出来。

“是石碑!”苏晓激动地喊道,“大家小心,慢慢清理周围的沙土,不要碰到石碑。”

队员们立刻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清理石碑周围的沙土。随着沙土逐渐被清理掉,石碑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约1.5米高、0.8米宽,碑身上隐约能看到刻痕。当石碑完全显露出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碑身上果然刻着两种文字,左侧是汉文,右侧是梵文,虽然部分文字被沙土覆盖,但“永乐七年”“郑和”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是郑和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上面写着‘永乐七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途经加勒,与当地国王友好往来,立此碑为证’,太珍贵了!这是斯里兰卡发现的第一块能确定为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填补了历史空白。”

林野用青铜罗盘再次检测石碑:“石碑整体完整,没有裂缝,但表面有一些风化痕迹,咱们需要做加固处理,再用防水布覆盖,避免海风和雨水进一步侵蚀。等加固完成后,咱们可以用3d扫描仪扫描碑身的文字,还原完整的碑文内容,录入数据库。”

苏晓立刻打开3d扫描仪,小心翼翼地对准石碑。扫描仪的激光束在碑身上缓缓移动,将每一个文字、每一道刻痕都精准记录下来。“扫描完成后,咱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修复模糊的文字,还原碑文的完整内容,”苏晓说,“以后游客就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近距离观察石碑,甚至放大查看每一个文字的细节。”

在加勒港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完成了郑和石碑的清理、加固和3d扫描,还在石碑周围的沙土中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离开遗址前,普拉萨德所长代表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斯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青铜罗盘和专业技术,我们可能还要很久才能找到这块石碑,”普拉萨德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在石碑发现地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石碑和出土的文物,还要与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合作,让更多人通过数据库了解这块石碑的历史价值。”

离开加勒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印度的科钦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科钦堡”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丝绸残片,证明科钦港也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加勒港的郑和石碑3d模型、碑文翻译、出土文物数据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南亚遗迹”专题页面,用中、斯、英三种语言展示石碑的发现过程和历史价值,还加入了“石碑保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石碑的清理、加固和扫描过程,为南亚地区的石质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称赞郑和石碑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斯友好交流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还将其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候选文物。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斯郑和石碑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阿曼的合作邀请:“阿曼国家文物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马斯喀特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最近还发现了疑似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但窖藏位于海边的岩石层中,挖掘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确定窖藏的位置和范围。”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马斯喀特港,唐瓷明瓷,丝路之藏”,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马斯喀特港的瓷器窖藏!那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中转站,要是能找到郑和船队的瓷器窖藏,就能完整还原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阿拉伯半岛的贸易路线,还能了解郑和船队与阿拉伯商人的交流情况。”

林野看着阿曼的合作邀请,点点头:“马斯喀特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在西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岩石层中的窖藏检测难度大,咱们的青铜罗盘能穿透岩石,检测出瓷器的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阿曼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马斯喀特港遗址。不过那里的岩石层坚硬,挖掘工具要准备得更专业,还要注意海边的强风,做好防护措施。”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加勒港的郑和石碑3d模型数据、科钦港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专业的岩石探测仪和重型挖掘工具——准备应对马斯喀特港的岩石层环境。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南亚到西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海上丝绸之路的所有重要区域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欣慰。”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郑和下西洋则是这条纽带上最璀璨的明珠。咱们去阿曼,不仅是寻找瓷器窖藏,更是要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和平交流、互利共赢’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为新时代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专业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阿曼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阿拉伯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阿曼海岸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马斯喀特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海上丝绸之路在西亚的瓷器窖藏,有郑和船队与阿拉伯商人交流的潜在证据,也有岩石层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马斯喀特国际机场,远处的马斯喀特港在阿拉伯海的映衬下格外壮观。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马斯喀特港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我在初唐吃软饭风云火麒麟沙星:远征之王开局落魄质子,签到陆地神仙一世容晴民间故事简短篇合集重生之青云直上致命的温柔十级文明重生七零:假千金拒被吸血美强飒破产总裁:不知前妻是疯批让你出道当艺人,你修道当仙人大小姐腰软唇热,顾总甘愿沦陷日娱记事这就是个奇迹团宠崽崽在星际妖龙古帝凡人世界里的大师兄我是真的有外挂罗宾肖雨笛
经典收藏梦醒,不再犹豫D级废物向导,被S级哨兵们疯抢贝加庞克打造忍界科技带着商城穿七零我给须弥三神打工那些年影视世界:甜甜恋爱我在谈!校花学姐是我军师,攻略对象是她自己泰迪,你的马甲掉了!农门长姐有医术,种田养家猛如虎战天之局渣妹怀孕逼宫,我发疯创飞全家全职法师,同时穿越无数世界从四合院走向世界我的一个散修道友一床穿越诸天万界异世修真逃跑为尊被逼替嫁,文工团大美人去随军啦三界共主成长计划王妃游街惨死后,全家后悔求原谅我的学姐们都有病
最近更新浮生仙我在美食副本篡位当BOSS囤货小厨娘的菜,今天又发光了吗渣男对我求而不得疯了!冷戾权臣哭着求娇娇疼疼他八零随军:大小姐认错老公被亲哭巡阴人急!死后成了宿敌金丝雀怎么办快穿之反派大佬又甜又撩快穿:满级大佬她独宠反派易川说暗潮无间重生九零:万朝陪我长大重回替嫁,受气包脚踹渣亲杀疯了侧妃进门我让位,死遁了你疯什么随母改嫁后,我成整个家属院团宠我的右眼是神级计算机吃瓜!顶流影后被爆一胎三宝凤隐锦杀九零香江:在凶案现场和冥君贴贴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