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沙西市临时医院。
2005年4月,刚果沙漠的风里终于带了点暖意。沙西市的临时医院里,娜姆正跟着医生们翻《本草纲目》(杰克送的法语版),书页上画着蒲公英、薄荷的插图,旁边用炭笔写着法语注释。
“你看这蒲公英,能消炎,治咳嗽。”老医生指着插图,“咱们沙漠里也有,晒干了煮水喝,比西药便宜,还管用。经济也一样,不用总想着用外币买外面的‘西药’,咱们自己的‘草药’也能治病。”
娜姆点点头,把蒲公英的样子记在小本子上。她最近总往医院跑,除了帮着照顾病人,还在琢磨怎么用“本草思路”帮保罗稳经济——老郎中说“治病要对症”,她觉得经济也一样,得先找“病症”,再下“药”。
“保罗执行长最近总急着恢复工厂,想造车床卖钱,是不是太急了?”娜姆问老医生,“就像人刚退烧,就想干活,容易复发。”
“是太急了。”老医生笑了,“得先补‘气血’——百姓有饭吃,是补‘气’;作坊能造日常用的东西,是补‘血’。等气血足了,再造车床也不晚。”
娜姆把这话记下来,当天下午就去找保罗。保罗正在沙西市的小作坊里,看着工人修旧锄头,脸上满是急色:“再不开工造车床,咱们就没东西跟外面换粮食了。”
“保罗,你别急。”娜姆把小本子递给她,“老郎中说,治病不能急,得先补气血。现在百姓还没完全吃饱,作坊先造锄头、镰刀、陶罐,这些是大家急需的,用兑换券就能换,既稳了民心,又能练手艺。等麦子熟了,有了余粮,再造车床也不晚。”
保罗看着小本子上的字,又看了看作坊里的工人——他们大多还面黄肌瘦,手里的工具都握不稳。他突然想起之前急着当“张居正”的样子,脸一下子红了:“你说得对,是我太急了。”
从那天起,保罗调整了计划:沙西市的大工厂暂时不开工,只留小作坊,每天造150把锄头、80个陶罐,用兑换券交易;沙东市的麦田优先灌溉,巴老带着农民每天浇水,确保收成;粮站实行“配给制”,按人头分粮——老人孩子每天半升麦,成年人每天四分之三升,优先保证老人孩子。
配给制实行半个月后,饥荒真的缓解了。沙西市的街道上,再也看不到饿肚子的孩子;沙东市的农民干劲十足,麦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甚至有人用兑换券在小作坊里换了陶罐,回家腌沙枣,脸上有了笑。
“老会长,你看!”保罗拿着最新的账本,跑到陈默面前,“这个星期配给粮发下去,饿死的人少了,百姓用券换工具的多了,小作坊的收入够买新的铁矿砂了!”
陈默接过账本,上面的数字虽然还不好看,但都是正增长——配给粮发放980袋,兑换券流通3200张,小作坊盈利50张10元券。他笑着拍了拍保罗的肩膀:“娜姆的‘本草经济’,管用。”
这天晚上,娜姆做了沙枣糕,还煮了蒲公英水,一家人坐在临时帐篷里吃。石头拿着一张兑换券,翻来覆去地看:“爸,这券能换糖吗?杰克叔叔说外面的糖是甜的。”
“能。”陈默摸了摸他的头,“等咱们跟赞比亚买了糖,就用券给你换。”
娜姆看着父子俩,又看了看窗外的星空——沙漠的夜晚,星星格外亮。她知道,金沙会的经济还没好透,就像人还没完全康复,但至少,已经从“病危”转到了“平稳”,剩下的,就是慢慢调理,慢慢等“痊愈”的那天。
喜欢沙海龙蛇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沙海龙蛇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