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中旬,沙西市粮站。
沙西市粮站的兑换点,从早上天没亮就排起了长队。
李老头坐在旧桌子后,面前摆着三个木盒:一个装美元,一个装欧元,一个装兑换券。保罗站在旁边,手里拿着登记本,逐个登记百姓的姓名、兑换金额——他特意让工人在登记本上画了小格子,不会写字的百姓,就按个手印。
“姓名?”保罗问排在第一个的老人。
“马库。”老人颤巍巍地掏出个布包,里面裹着3美元,“这是我儿子在沙西市工厂干活赚的,说能换糖……”
“3美元,换30张1元券,再加补偿的半升麦。”李老头数出兑换券,递给老人,又从旁边的麻袋里舀了半升麦子,“拿好,券别丢了,丢了能来查编号。”
老人接过券和麦子,翻来覆去地看兑换券上的沙枣树,突然笑了:“这树,跟我家门口的一样。”
队伍慢慢往前挪,大多是像马库这样的老人,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外币,眼神里带着不安,拿到兑换券后,又多了点踏实。可到了中午,麻烦来了——一个穿旧工装的年轻人,带着几个工人,冲到兑换点前,把手里的10美元往桌上一拍:“我不换!这钱是我冒着危险修卡车赚的,凭啥废了?”
“这是老会长定的规矩,必须换。”保罗站起来,语气平静。
“规矩?”年轻人冷笑,“鲁迪在时,说美元能换外面的收音机,现在换这破纸?我不换!我要去跟赞比亚人换糖!”
周围的百姓都围了过来,议论纷纷。有人说“年轻人别闹”,有人说“我也不想换”,场面一下子乱了。保罗急得额头冒汗,刚想喊工人武装,就看到陈默从人群外走进来。
“你叫啥名字?在哪干活?”陈默问年轻人。
“我叫卡姆,在沙西市工厂修机器。”年轻人梗着脖子,“我不换券,我要换糖给我妹妹吃!”
陈默没生气,从怀里掏出个纸包,里面是几块水果糖——是杰克上次送来的,他一直没舍得吃。“这糖,是用美元换的。”他把糖递给卡姆,“但你知道吗?现在赞比亚人把糖价涨了三倍,1美元只能换以前一半的糖。你手里的10美元,换不了多少,还容易被抢。”
他指着兑换券:“这券,今天能换10斤玉米,明天能换半匹布,以后工厂开工了,还能换工具。你妹妹要吃糖,等咱们跟赞比亚买了糖,用券就能换,不用你冒险带美元出去。”
卡姆捏着糖,看着陈默,又看了看周围百姓的眼神,慢慢把美元推到桌上:“我换……但要是换不到糖,我还来找你。”
“我保证。”陈默点头。
卡姆换了100张1元券,揣在怀里,拿着糖走了。周围的百姓见没闹事,也都安下心来,继续排队兑换。
同一时间,沙东市的兑换点也出了小插曲——一个部落首领藏了50欧元,说要“留着跟坦桑尼亚人换骆驼”,不肯换。巴老找到陈默,急得直跺脚:“老会长,他说您要是逼他换,他就带着部落去投奔坦桑尼亚!”
陈默跟着巴老去了沙东市,首领正坐在帐篷里,手里攥着欧元,旁边放着两匹骆驼。“老会长,不是我不跟您,是这钱能换骆驼,券不行啊。”首领苦着脸。
“我不用券跟你换骆驼。”陈默坐在他对面,从怀里掏出张纸条,“我以金沙会会长的名义跟你保证,三个月内,用咱们的麦子跟坦桑尼亚换两匹骆驼,比你用欧元换的还壮。你现在把欧元换了,我多给你一袋麦子,怎么样?”
首领看着纸条上陈默的手印,又看了看巴老点头,终于松了口:“行,我信您一次。”
到了第三天晚上,兑换工作基本完成。李老头抱着账本跟陈默汇报:“收了美元一万多,欧元4万多,还有百姓交上来的小块黄金,够跟赞比亚买1500袋麦子,跟坦桑尼亚买350袋玉米。”
保罗也说:“兑换券印发了十多万,百姓基本都换了,没人再用外币买东西。沙西市的小作坊也开始用券交易,换个锄头5张券,换块布3张券,挺顺的。”
陈默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又看了看窗外——沙西市的街道上,有人用兑换券买沙枣糕,有人用券换布料,虽然还简陋,却有了点“自己人的规矩”。他想起娜姆说的“蒲公英水”,心里知道,这第一步,算是走对了。
喜欢沙海龙蛇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沙海龙蛇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