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宏那句“照海的事,就是你的事,也是叶家未来最重要的事”如同一声洪钟,在寂静的书房里回荡,也为这次决定家族命运的秘密会议画上了句号。
没有热烈的讨论,没有反复的权衡,在叶家,老爷子一旦拍板,便是最终的意志。
叶卫邦虽然内心仍有巨浪翻涌,但他深知父亲的权威和眼光,更明白此刻已无回头路可走。
他掐灭了手中最后一支烟,站起身,脸色依旧凝重,但眼神中多了几分破釜沉舟的决断。“爸,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他没有多看叶辰,径直走出了书房,背影显得有些沉重,却又带着一种卸下犹豫后的利落。他需要立刻去处理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技巧和手腕。
叶卫华也站起身,她走到叶辰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压力很大,但方向是对的。照海那边,需要更快出成绩,更扎实。有任何需要协调的资源,随时告诉我。”她的支持务实而具体,让叶辰心中一暖。
“谢谢三姑。”叶辰点头。
叶正宏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都出去。叶辰最后看了一眼重新闭上双眼、仿佛与世无争的爷爷,深深鞠了一躬,轻轻带上书房门,退了出去。
他没有在京城停留,甚至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当夜便搭乘最晚一班飞机返回了照海。飞机舷窗外是浓得化不开的夜色,但他的内心却如同被探照灯照亮,一片清明。家族的命运,如今与他,与照海,前所未有地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回到照海,已是凌晨。叶辰毫无睡意,他直接回到办公室,打开台灯,铺开稿纸,开始重新审视和勾勒照海高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
他知道,从现在起,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再仅仅是为了照海的发展,更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为叶家打造一艘坚固的“诺亚方舟”。
这艘方舟的龙骨,就是无可指摘的政绩和高度前瞻、符合未来大势的发展理念。
接下来的几个月,照海高新区的运转节奏,在叶辰的主导下,发生了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对外联络的“降温”。 叶辰亲自指示办公室,对来自原先密切派系相关部门、地区的一些考察、交流邀请,进行了“技术性”处理。不是直接拒绝,而是以“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繁重”、“场地安排紧张”、“主要领导日程已满”等合情合理的理由,进行推迟、降格(由副职接待)或婉拒。
同时,照海方面主动发起的高层级、带有明显站队意味的互动也基本停止。这种变化如同微妙的温度计,让那些政治嗅觉灵敏的人,开始察觉到叶家与“进取派”之间那不易察觉的“温差”。
其次是发展重心的进一步“聚焦”与“务实”。 叶辰将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高新区内涵式发展的“深挖”上。
他亲自推动成立了“智能制造赋能中心”,整合梁永康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和社会上的专家资源,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智能化改造诊断和方案设计,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门槛。
他强力推进高新区“数字孪生”平台的搭建,这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前沿的概念,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园区治理效率和产业协同能力。
在社会治理方面,他格外关注因高新区扩张带来的征地农民安置和就业培训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必须“一户一策”,确保群众利益,打造“和谐发展”的样板。
这些工作,看似没有直接产生耀眼的Gdp数字,却是在夯实长远发展的根基,其理念与叶辰预判中未来即将强调的“高质量”、“创新驱动”、“民生为本”高度契合。
再者是宣传口径的“转向”。 在叶辰的授意下,照海对外的宣传报道中,那些“跨越式”、“爆炸性增长”、“打造某某高地”等略显浮夸和急功近利的口号逐渐淡出视野。
取而代之的是“稳健前行”、“夯实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科技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等更显沉稳、务实,也更符合“实干兴邦”基调的词汇。
照海的形象,正在被有意无意地塑造为一个“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的实干家。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叶辰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省里某些与“进取派”关系密切的领导,对照海近期的“低调”和“不合作”态度表达了不满,甚至在一次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地区存在小富即安、进取心不足的倾向”。
来自家族内部一些不明就里、或与旧派系利益关联较深的旁支成员,也通过不同渠道向叶辰的父亲或直接向他本人表达担忧,认为他“过于保守”,“可能会错失重大机遇”。
面对这些压力和质疑,叶辰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定力。他对省里的批评,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工作。对家族内部的杂音,他要么不予理会,要么通过母亲或三姑叶卫华去解释安抚,核心决策层(爷爷、大伯、三姑)则给予他坚定不移的支持。
时间悄然进入2012年夏天,政治空气愈发燥热不安。
各种小道消息、内部传闻在坊间和某些圈子内疯狂流传,试图影响舆论,试探风向。
叶家这艘按照新航线行驶的大船,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海面上,稳健前行。
喜欢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重生之警途重启,我要纵横官场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