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从内地的烽烟转到了风雪辽东。
“老铁们,咱们把视线从李自成那边暂时挪开,再看看关外。”朱及第的声音响起,“上一期我们提到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事儿在辽东造成的冲击,那可太大了。”
画面中,关宁军的将士们群情激愤,尤其是作为袁崇焕旧部、同样出身辽西将门的祖大寿,更是又惊又怒。
“当时正和后金作战的祖大寿,一听自己最信赖的上司袁督师被皇帝杀了,二话不说,带着麾下的关宁铁骑,直接拔营就跑,退回了山海关内的根据地——锦州。”朱及第解释道,“这可把崇祯皇帝给吓坏了,也急坏了。他刚杀了袁崇焕,要是再把最能打的关宁军逼反了,那辽东就彻底完了!”
“没办法,崇祯只能赶紧想办法安抚。”天幕上出现崇祯皇帝下达诏书的画面,“他又是给祖大寿加官进爵,又是好言抚慰,总算暂时稳住了这支精锐部队。”
但朱及第话锋一转:“可是,信任这东西,一旦破裂,就很难修复了。崇祯心里对祖大寿,乃至整个辽西将门,都充满了猜忌。他几次三番下旨,想让祖大寿离开他的老巢锦州,到北京来‘述职’,或者换个防区。”
画面中,祖大寿面对皇帝的诏书,眉头紧锁,始终以“军情紧急,虏酋在侧”为由,拒绝离开锦州。
“网友【职场生存指南】:祖大寿:当我傻?袁督师怎么没的,我心里没数?进了京城还能有好?”
“网友【皇帝的无奈】:崇祯也是惨,既要用人家,又怕人家尾大不掉,这老板当得真憋屈。”
“祖大寿不傻,”朱及第点破关键,“他深知,自己和麾下军队的根基就在辽西。离开了这里,他就是无根之萍,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他必须把辽西,尤其是锦州,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一方面坚决拒绝入京,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他打起后金来,反而更加卖力。”
“这种微妙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天幕上出现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形象,“崇祯四年,为了加强锦州外围防御,祖大寿亲自领兵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看准机会,亲率大军突然赶到,将这座尚未完全建成的城池团团包围。”
画面显示大凌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很快粮草断绝,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突围无望,援军又被击退,祖大寿为了保住手下将士的性命,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朱及第讲述着这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但是,这位老将心里还惦记着锦州。他向皇太极表示,愿意回到锦州,劝说守军献城。皇太极或许是为了树立一个招降的榜样,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结果呢?”朱及第语气带着一丝戏剧性,“祖大寿一回到锦州,立刻重整防务,继续坚守,跟没事人一样,接着跟皇太极死磕!”
“网友【战术大师】:卧槽!祖大寿这波操作,把皇太极都给忽悠瘸了!”
“网友【忠奸难辨】:你说他不忠吧,他宁肯吃人也守城,逃回来接着打;你说他忠吧,他又确实连皇帝的命令都选择性的听……这乱世,太难评了。”
奉天殿前,朱元璋看着天幕中祖大寿那复杂而坚毅的面容,眉头紧锁。他完全能理解祖大寿的处境和选择,为了生存,为了手下兄弟,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他更在意的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朱元璋长长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奈:“崇祯这孩子……咱真是没法说了。”
他环顾身边的儿子和重臣,痛心疾首地道:“为君者,要么就豁出信任,用人不疑!要么就干脆不用!他这可倒好,一边把能臣干将(袁崇焕)千刀万剐,寒了天下将士的心;一边又不得不靠着这些被他寒了心的人(祖大寿)去守边,还得小心翼翼地哄着、供着,生怕他们也反了。”
他摇了摇头,甚至带上了一丝罕见的,对建文帝朱允炆的“肯定”:“恐怕就连咱那孙子朱允炆,都比他会当皇帝!允炆至少还能信个方孝孺、黄子澄,身边总还有几个他觉得可靠的人。可你们看看这天幕上的崇祯,他信谁?他谁都不敢信,谁也信不过!满朝文武,在他眼里,恐怕都没一个好东西!”
徐达、李善长等人闻言,皆是默然。他们能想象到,一个皇帝陷入如此“无人可信”的孤立境地,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和军事体系,将会是何等的低效和离心离德。皇帝猜忌将领,将领自保其军,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应对内外交困的死局?
天幕上,朱及第最后总结道:“祖大寿的故事,是明末辽东将门的一个缩影。他们扎根于辽西,既是抵御外敌的中流砥柱,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朝廷难以完全掌控的‘藩镇’。崇祯皇帝与祖大寿之间这种既依赖又猜忌的扭曲关系,深刻地反映了明末中央权威的衰落和统治能力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正在将大明一步步拖向深渊。”
天幕上,画面从内地焦灼的战场转向了关外沈阳(盛京)。已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正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眉头紧锁。
“老铁们,随着皇太极把国号从‘后金’改为‘大清’,他的野心可不仅仅是在关外称王称霸了。”朱及第的声音响起,“但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以前他们虽然能几次绕过山海关,破长城打进去,抢一把就走,但占不住地盘啊!”
画面中出现了清军入塞劫掠后,带着人口财物北返,而明军随后修复关隘的场景。
“抢来的东西总有吃完用完的时候,但明朝体量大,缓过劲来又能恢复。而且,”朱及第语气加重,“皇太极敏锐地注意到,这几年,在杨嗣昌、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几个狠人的整顿和指挥下,明朝的军队,尤其是边防军,战斗力在慢慢回升!虽然内部还是一团乱麻,但至少在战场上,没那么好捏了。”
“皇太极心里清楚,”朱及第分析道,“跟大明拼消耗,拼国力,他们大清肯定是先扛不住的那个。要想入主中原,必须找到一个关键点,把明朝最精锐的野战主力部队,一次性给打掉!打残!只有这样,才能打开那扇通往中原的大门!”
天幕地图上,代表清军的箭头,最终重重地钉在了“锦州”和“宁远”的位置上。
“而这个地方,就是辽西走廊的咽喉,大明关宁锦防线的核心——锦州和宁远!”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山雨欲来的紧张,“只有拔掉这两颗硬钉子,特别是锦州,才能彻底摧毁明朝的辽防体系,动摇其国本。皇太极这是准备押上国运,赌一把大的!”
“网友【战略分析帝】:皇太极这才是高瞻远瞩,知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要打歼灭战啊!”
“网友【大明悲歌】:洪承畴、祖大寿他们好不容易把防线稳住,结果……唉,最危险的时刻还是来了。”
奉天殿前,朱元璋目光锐利地盯着天幕上的地图,缓缓点头:“这个皇太极,是个人物!看得明白!打仗,有时候就得有这种砸锅卖铁、毕其功于一役的狠劲!” 他虽然痛恨这个未来的敌人,但对其战略眼光,却不得不暗自认可。
“就在皇太极紧锣密鼓准备这场决定性战役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送上门来了。”朱及第将画面切换到锦州城内。
“锦州城里,除了汉军,还有一部分被明朝招抚、协同守城的蒙古兵。这些蒙古兵待遇不好,还经常被歧视、被克扣粮饷,早就心怀不满。”画面上显示出蒙古士兵与汉军将领发生争执的场景。
“崇祯十三年三月,锦州城内的蒙古守军,在将领诺木齐、吴巴什等人的带领下,发动了兵变!他们控制了外城的一段城墙,并且秘密派人出城,去向皇太极联络,表示愿意作为内应,献城投降!”
“网友【猪队友上线】:卧槽!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内部出问题了!”
“网友【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说,打仗不仅仅是前线拼杀,后勤、人心、内部团结,哪个环节出问题都要命啊!”
“皇太极接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朱及第语速加快,“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毫不犹豫,他迅速派出麾下最精锐的兵马,由济尔哈朗、多铎等亲王统帅,昼夜兼程,直扑锦州!”
画面中,滚滚清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向锦州城,很快将这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锦州城头,可以看到明显的混乱和不同部队之间的对峙。
朱元璋看到这里,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了,恨恨地骂了一句:“内外交困,祸起萧墙!真是防不胜防!” 他知道,一场决定大明国运的终极考验,就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拉开了血腥的序幕。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