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时,最后一声枪响在山谷间回荡。李奎踩着殖民者的军旗,将华夏卫的旗帜插进三号金矿的了望塔顶端,红底黄星的旗帜在风里舒展,将朝阳染成一片暖色。
“清点人数!”他转身喊道,声音里带着硝烟后的沙哑。三天三夜的攻坚战终于落幕,三座小型金矿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像三颗失而复得的明珠,嵌在连绵的山坳里。
一、战场清扫:硝烟里的余温
一号金矿的选矿车间里,赵虎正指挥士兵搬运殖民者的尸体。穿蓝色工装的矿工们自发加入清理队伍,他们戴着破旧的安全帽,手里的撬棍还沾着矿渣,却动作麻利地将散落的弹药箱堆到墙角。
“虎哥,这里有个活的!”一个年轻士兵的喊声从破碎机后面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殖民者蜷缩在传送带下面,军装被矿石划破了好几个口子,手里还攥着半截手枪,却哆哆嗦嗦不敢抬起头。
赵虎走过去,用靴尖踢了踢对方的肩膀:“放下枪。”殖民者慌忙松手,手枪“哐当”落地。“起来,去战俘营,那里有热粥。”赵虎的声音没什么温度,却让对方愣住了——他大概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待遇。
车间外,林清正带着卫生队检查伤员。一个年轻士兵的胳膊被流弹擦过,伤口还在渗血,却梗着脖子说“没事”,直到林清把碘酒棉球按在伤口上,他才疼得龇牙咧嘴。“这点伤算什么,”他看着正在被抬走的殖民者俘虏,突然挺直腰板,“我爷爷当年在矿上被监工打断过腿,今天总算替他出了口气!”
矿工们听得眼圈发红。他们大多是被殖民者强征来的,有人被克扣工钱,有人被打骂虐待,此刻看着满地的殖民者装备,有人忍不住踹了一脚翻倒的矿车:“让他们也尝尝被人赶跑的滋味!”
二、战果统计:数字里的重量
临时指挥帐里,李奎铺开三张地图,分别标记着三座金矿的位置。参谋官拿着炭笔,在地图上圈出已收复的区域:“一号金矿的主矿道、选矿车间、仓库全拿下来了,俘虏殖民者士兵73人,缴获步枪56支,机枪3挺,还有两箱没开封的炸药。”
“二号呢?”李奎问道,指尖点在地图上的二号金矿——那里是三座金矿中最深的,有地下三层巷道。
“二号有点麻烦,”参谋官的声音低了些,“地下二层还有零星抵抗,咱们的人正在清剿。不过地面设施全收复了,找到12个被关押的矿工,都是上个月反抗被抓的。”
李奎的眉头拧了起来:“加派人手,务必把地下巷道里的残敌清干净,别留隐患。”他顿了顿,又问,“矿工们怎么样?”
“正在食堂喝粥呢,”林清掀帘进来,军靴上还沾着泥,“我让人给他们发了新棉衣,有几个年纪大的在哭,说没想到还能等到这一天。”她把一份名单放在桌上,“这是牺牲的弟兄名单,还有受伤的统计。”
李奎拿起名单,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名字,指腹在“王二柱”“刘小五”上停留了很久——这两个年轻士兵是刚从训练营派来的,昨天在爆破三号金矿的碉堡时,为了掩护队友,被流弹击中。
“抚恤金按最高标准发,”他声音有些发紧,“家属那边我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弟兄送后方医院,告诉院长,用最好的药。”
参谋官在一旁补充:“物资方面,三座金矿的仓库里找到不少好东西,光粮食就有五十吨,还有发电机、水泵这些设备,够咱们用上一阵子了。”
“把粮食分一半给矿工,”李奎合上名单,“他们比咱们更需要。设备登记造册,能用的尽快检修,矿井里的抽水机早就该换了。”
三、矿工的账本:比黄金更重的收获
三号金矿的空地上,矿工们围坐成一圈,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个粗瓷碗。华夏卫的士兵给他们端来热粥和咸菜,有人却舍不得喝,把粥倒进随身带的铝饭盒里。
“张大叔,您这是要给谁留着?”一个年轻士兵好奇地问。
被问的老人抹了把眼泪:“给我家老婆子,她昨天还说,要是能喝上一口热粥,死也值了。”周围的矿工们都沉默了,不少人低下头,用袖子擦眼睛。
李奎站在不远处,听着这对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走过去,在老人身边蹲下:“大叔,我们正在统计矿工的家属信息,下午就派人把粮食和药品送到家里去,您看行吗?”
老人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真的?你们真能送?”
“真能。”李奎点头,“不仅送物资,咱们还要重新开矿,用新规矩——矿工工资翻倍,每天工作八小时,逢年过节给假,家里有困难的,矿上还能帮忙。”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骚动。“李队长说的是真的?”“工资翻倍?我儿子就能去读书了!”“八小时工作制?以前殖民者可是让咱们干十二个小时!”
一个瘸腿的老矿工拄着拐杖站起来,他的腿是十年前被矿车轧断的,殖民者只给了两块银元就把他打发了。“李队长,”他声音发颤,“你们真能待我们像人?”
李奎扶住他的胳膊,郑重地点头:“您本来就是这座矿山的主人。黄金重要,但挖黄金的人更重要。”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激起层层涟漪。矿工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提供信息:“二号金矿的地下三层有殖民者藏的炸药库!”“一号矿道的支撑木早就朽了,殖民者不肯换,说等塌了再招人挖!”“我知道他们把搜刮的黄金藏在哪,就在……”
这些信息很快汇总成一份详细的清单,比士兵们搜查到的仓库记录还要完整。有个年轻矿工甚至画出了殖民者偷偷开采的秘密矿道图:“这条道直通山外,他们每个月都从这里运黄金出去。”
林清看着这份由矿工们共同绘制的地图,感慨道:“咱们收复的不只是金矿,是人心啊。”
四、得失之间:更长远的盘算
夕阳西下时,李奎站在三号金矿的制高点,望着三座金矿的轮廓渐渐被暮色笼罩。参谋官拿着最终的战果报告走过来:“李队,三座金矿共缴获黄金230公斤,白银1.2吨,还有不少矿石。损失方面,牺牲17人,受伤53人,主要集中在三号金矿的攻坚战。”
李奎接过报告,却没看那些数字。他指着山脚下的村庄:“你看,那里的烟囱开始冒烟了。”夕阳下,矿工们的家乡村庄里,炊烟袅袅升起,比黄金的光泽更温暖。
“咱们损失了17个弟兄,”他声音低沉,“这17条命,换来了三座金矿,换来了矿工们的信任,换来了这里的安宁。值吗?”
参谋官沉默了片刻,回答:“以前听老兵说,打仗不是为了抢地盘,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过日子。今天才算明白这话的意思。”
李奎点点头,将报告折起来塞进兜里:“通知各队,今晚轮班值守,明早开始检修设备。告诉矿工们,愿意留下的,明天就可以上工,按新规矩算工钱;想回家的,咱们给发路费和安家费。”
夜幕降临时,一号金矿的选矿车间突然亮起了灯。原来是矿工们自发组织起来,帮着士兵检修机器。老矿工教年轻士兵辨认矿石的成色,士兵们教矿工们使用新的安全设备,车间里的笑声混着机器的嗡鸣声,在山谷里传得很远。
李奎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刚出发时,赵虎问他“咱们到底为了什么打仗”。现在他有了答案——不是为了那些冷冰冰的黄金,而是为了让这些灯光能一直亮着,让这些笑声能一直有,让每个在这里生活的人,都能挺直腰杆,活得像个人样。
清点战果的账本上,黄金的数字很醒目,但李奎在最后一页添了一行字:“收复人心一座,价值连城。”
夜风掠过金矿的上空,带着矿石和泥土的气息。远处的村庄里,窗户透出点点灯火,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李奎知道,这只是开始,还有更多的金矿、更多的土地等着他们去收复,但只要守住心里的那杆秤,知道什么比黄金更重,就永远不会迷路。
喜欢穿越1858年的澳洲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穿越1858年的澳洲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