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贞,初名楚璧,字子珍,唐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古属衢州)人,生于公元698年,卒于784年,是盛唐时期兼具文才与政声的名臣,官至中书侍郎(同宰相职),以诗文见长,其生平在史志与后世遗存中留下了清晰印记。
徐安贞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才华,在学业上可谓是一骑绝尘。他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极强,仿佛天生就是为了读书和科举而生。
在唐神龙二年(706年),年仅8岁的徐安贞便踏上了科举之路。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在启蒙阶段,但徐安贞却已经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顺利考中进士。这一成就不仅让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焦点,更是为他的未来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然而,徐安贞的科举之路并未就此止步。在后续的应制举中,他更是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纪录——“一岁三登甲科”。这意味着在同一年里,他连续三次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甲等的优异成绩,如此辉煌的成就,堪称科举史上的奇才。
早年的徐安贞历任武陟尉,这个职位虽然并不显赫,但他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学识和才华,参与到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中——续修南朝齐的《七志》。这部典籍对于研究南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而徐安贞能够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无疑是对他学识的一种高度认可。
在整理皇家秘籍的过程中,徐安贞展现出了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最终被补授为丽正学士,正式跻身于文化官僚的行列。
开元年间,徐安贞迎来仕途高峰。他升任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凭借精妙文笔深得玄宗宠信,“帝每属文及作手诏,多命安贞起草” ,成为皇帝倚重的“御用文臣”。开元十九年(731年),他编撰《文府》20卷献上,系统整理典籍文献,不久即升任中书侍郎,执掌中枢文书要务,地位堪比宰相。此期他与贤相张九龄相交甚笃,张九龄去世后,徐安贞亲撰墓志铭,该墓志1960年于韶关张九龄墓出土,文字完整,成为见证二人情谊与盛唐文风的珍贵文物。
作为衢州籍名士,徐安贞与家乡联系紧密。开元初年,衢州刺史徐知仁主持修缮当地徐偃王庙,特请徐安贞撰写碑文,此碑成为衢州重要文化遗存,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中亦提及此事,可见其在家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他的诗作中也常流露乡土情怀,《送丹阳采访》中“郡县分南国,皇华出圣朝”等句,既显使臣风采,亦含对江南故土的眷恋。
徐安贞的文学成就享誉盛唐,尤善五言诗,风格清丽典雅,兼具写实与抒情之长。《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1篇,涵盖应制、送别、咏怀等诸多题材。《题襄阳图》中“岘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以景寄情,余韵悠长;《闻邻家理筝》则以“曲成虚忆青蛾敛,调急遥怜玉指寒”的细腻笔触,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意象,尽显诗才。其诗文原多卷,后虽散佚,明代童佩仍辑其遗文编为《徐侍郎集》,得以传世 。
在唐朝天宝年间,李林甫独揽大权,专横跋扈,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而徐安贞,这位正直的官员,也因为李林甫的专权而受到牵连。为了躲避这场灾祸,徐安贞不得不逃离京城,来到衡山的岳寺中避难。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决定伪装成一个哑巴,成为寺庙里的佣人。就这样,徐安贞在岳寺中度过了数年的时光。他默默地工作着,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直到有一天,北海太守李邕来到岳寺。李邕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徐安贞的不凡。尽管徐安贞装哑,但李邕通过观察他的举止和神态,还是识破了他的伪装。李邕与徐安贞交谈后,对他的才华和品德深感钦佩。他决定帮助徐安贞摆脱困境,让他能够重返仕途。于是,李邕为徐安贞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到北方去任职。
徐安贞感激涕零,他带着李邕的推荐信,踏上了北归的路途。经过一番辗转,他终于得以重新回到官场,继续为国家效力。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陷入了一片混乱。徐安贞看到国家如此动荡,心灰意冷,决定辞去官职,隐居在湖南平江。
唐玄宗对徐安贞的贤德一直念念不忘。当他得知徐安贞隐居在平江后,便封他为东流子,以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徐安贞在平江度过了余生,他与夫人邹氏相依为命,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尚书,与夫人邹氏合葬在平江三墩乡。
如今,徐安贞的墓冢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岳阳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来到这里,缅怀这位古代贤士的功绩和品德,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徐氏略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纵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纵小说!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徐氏略记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