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黑道大佬,被夫人宠坏啦来点超能力:美羞要拯救世界小人物的神级抽奖系统亿万萌宝:老婆大人哪里跑男团选秀后我和队友们登顶了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我竟和王爷躺在一个棺材里二十四夜狂欢真千金重生七零携带空间归来杀疯AKM:和队长恋爱后,我一打三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253章 尸易无限(15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飞机降落在加尔各答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被厚重的云层过滤,带着恒河三角洲特有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和防蚊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印度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拉吉夫所长举着“中印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棉衬衫,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笑容却格外热情,用带着印地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印度!古里港的‘旧码头遗址’上周在清理淤泥时,发现了一艘明代木船的残体,船板上还粘着不少青花瓷碎片,但恒河三角洲的土壤太潮湿,木船已经开始发霉,青花瓷也有风化的迹象,我们正发愁怎么保护,你们的设备可算到了。”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古里港,郑和互市,瓷器满舱”的页面:“拉吉夫所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考证过古里港是郑和船队的重要停靠地,《瀛涯胜览》里还记载郑和曾在这里与当地商人交易丝绸、瓷器。那些青花瓷碎片的纹饰能看清吗?是不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风格?”

拉吉夫所长接过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手绘纹饰,连连点头:“太像了!遗址里的青花瓷碎片也有这种‘缠枝莲纹’和‘海水江崖纹’,和我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明代官窑瓷器几乎一样。古里港是当年南亚最繁华的贸易港,郑和船队每次到这里,都会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换取印度的宝石、胡椒,现在能找到当年的船骸和瓷器,简直是历史性的突破!咱们先去遗址附近的工作站,路上我给你们讲讲古里港的发掘故事。”

坐上去旧码头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恒河三角洲风光缓缓展开——成片的稻田泛着翠绿,水牛在田间缓慢踱步,纵横交错的河道上飘着满载货物的小木船,偶尔能看到穿着纱丽的妇女在河边洗衣。拉吉夫所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植被覆盖的区域说:“那就是古里港旧码头遗址,现在看起来是农田,其实地下埋着当年的码头石基和大量文物。恒河每年的汛期都会带来大量淤泥,把遗址埋得越来越深,也让文物保存变得更困难。”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罗盘的指针微微颤动,指向旧码头方向:“我们的检测仪能精准判断木材的霉变程度、瓷器的风化等级,还能检测土壤的湿度和酸碱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到了遗址,咱们先检测那艘明代木船的残体,再看看周围有没有其他文物遗存。”

下午四点,车队抵达旧码头遗址。遗址外围用铁丝网围了起来,几名印度考古队员正穿着雨衣在雨中清理淤泥——恒河三角洲的雨季来得早,细密的雨丝不断落在遗址上,给考古工作增添了不少难度。拉吉夫所长指着遗址中心的塑料棚说:“木船残体就在那个棚子里,我们搭了棚子挡雨,但土壤里的湿气还是很重。”

林野和苏晓穿上雨衣,跟着拉吉夫所长走进塑料棚。棚子下的木船残体露出约3米长的船板,船板表面覆盖着一层黑色的霉斑,部分区域已经腐朽,露出里面的榫卯结构;船板缝隙中卡着几块青花瓷碎片,雨水顺着棚顶的缝隙滴落在碎片上,让碎片边缘微微泛白。

“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林野蹲下身,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的探头贴近船板,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木材霉变程度45%,水分含量32%,周围土壤ph值5.8,呈弱酸性;青花瓷碎片风化等级为二级,表面釉层有轻微剥落。“必须先给木船做防霉处理,再用防水剂加固,青花瓷碎片也要尽快取出,进行脱水和封护。”

苏晓则用防水型青铜罗盘在船骸周围检测,当罗盘靠近船尾位置时,信号突然增强,屏幕上显示出大量瓷器和金属的信号特征:“这里有密集的文物信号!很可能是当年船上的货物舱位,除了瓷器,还有金属器物的信号,说不定有铜钱或铁器。”

拉吉夫所长立刻安排队员拿来防霉剂和防水布,林野和苏晓带领大家先将防霉剂均匀喷洒在船板表面,再用防水布将船骸整体覆盖,隔绝雨水和湿气;苏晓则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船板缝隙中的青花瓷碎片取出,放进装有干燥剂的密封盒中。不到一小时,第一批5块青花瓷碎片被成功取出,其中一块碎片上还能清晰看到“宣德年制”的底款。

“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官窑瓷!”苏晓激动地说,“宣德年间正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期,这进一步证明这艘木船就是郑和船队的遗存,太珍贵了!”

接下来的五天,林野和苏晓顶着连绵的雨水,在旧码头遗址展开系统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他们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对木船残体进行全面检测,制定了“防霉-脱水-加固”三步保护方案:先通过低温烘干降低木材水分含量,再用环氧树脂加固腐朽的船板,最后在表面涂刷防水涂层;同时,他们在船骸周围的文物信号密集区开挖探沟,陆续清理出20多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有碗、盘、高足杯等器型,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保存完好,盘底“宣德年制”的款识清晰可见。

在探沟的深处,林野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宣德通宝”铜钱和一把铁制的船钉。铜钱虽然表面生锈,但“宣德通宝”四个字依然可辨;船钉的形状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明代船钉完全一致,进一步印证了木船的年代和属性。“这些文物串联起了郑和船队在古里港的贸易场景,”林野拿着铜钱对拉吉夫所长说,“青花瓷是主要贸易商品,铜钱则是交易货币,船钉则证明这艘船是中国建造的远洋商船。”

第七天下午,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遗址上。林野和苏晓在船骸中部的探沟里,发现了一块带有刻痕的木板,刻痕虽然模糊,但经过3d扫描和图像还原,能隐约看出“大明宣德八年,郑和船队驻泊古里”的字样。“这是直接的文字证据!”拉吉夫所长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有了这块木板,咱们就能确定这艘船就是郑和船队的船只,古里港作为船队重要停靠地的史实也彻底坐实了!”

离开古里港前,林野和苏晓帮助印度考古队员建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6名队员使用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和防水型青铜罗盘,还为木船残体和出土文物制定了长期保护方案。拉吉夫所长代表印度国家考古研究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印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并邀请他们明年再来参与木船残体的整体发掘工作。

“谢谢你们把这么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带到印度,”拉吉夫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这些文物不仅是印度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印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会和你们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深度合作,让全世界都看到这段辉煌的历史。”

离开古里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孟加拉国的吉大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吉大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碎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证明吉大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南亚航线网络。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印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古里港的明代木船残体3d模型、青花瓷高清照片、刻字木板的图像还原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南亚核心枢纽”专题页面,用中、印、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特别开设了“湿热环境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恒河三角洲地区文物的防霉、脱水、加固技术,为南亚、东南亚等湿热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中印两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印度国家博物馆专门举办了“郑和与古里港”特展,展出了数据库中的数字文物模型和考古现场照片,吸引了超过10万观众;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还与印度考古部门合作,计划明年在成都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文物展”,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中印古代交流的历史。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印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印度网友在留言中分享了当地关于郑和的传说,还有人上传了家里收藏的疑似明代青花瓷照片,希望能得到鉴定。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马尔代夫的合作邀请。

“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马累古港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上的重要中转港,传说郑和船队曾在那里补充淡水和食物,最近在马累附近的珊瑚礁区发现了疑似明代船舶的残骸,但珊瑚礁地形复杂,水下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水下信号检测技术确定残骸的位置和范围。”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用铅笔标注着“马尔代夫,珊瑚礁间,郑和补水”,旁边还画着一个简单的航线图:“爷爷早就提到过马尔代夫!《郑和航海图》里也标注了‘溜山国’,就是现在的马尔代夫,要是能在那里找到明代船舶残骸,就能填补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航行的路线空白,证明船队确实经过了这些小岛。”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遗址照片——湛蓝的海水中,珊瑚礁形成了复杂的水下迷宫,隐约能看到海床上有黑色的物体轮廓。“珊瑚礁区的水下考古确实难,普通的水下探测器容易被珊瑚礁干扰,但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过滤珊瑚礁的信号,精准检测出木材和瓷器的信号,”林野指着照片说,“而且马尔代夫的海水透明度高,只要确定了残骸位置,清理和保护工作会相对顺利。”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马尔代夫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马累古港遗址。不过珊瑚礁区有暗流,还有可能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你们要提前准备专业的潜水装备、水下通讯设备和急救药品,一定要注意安全。”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特意将古里港出土的刻字木板照片、吉大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平板电脑里——说不定能在马尔代夫找到类似的文物,方便现场对比。苏晓还把爷爷的笔记本小心地放进防水袋中:“每次带着爷爷的笔记出门,都觉得他在跟着咱们一起考古,好像能从笔记里找到线索似的。”

林野笑着点点头,将水下信号检测仪、潜水服、急救箱一一装进背包:“从南亚大陆到印度洋岛国,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完整还原了。爷爷他们当年可能也没想到,几十年后,咱们能用这么先进的技术,把他们考证的传说变成实实在在的文物证据。”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马尔代夫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印度洋像一块无边无际的蓝宝石,远处的马尔代夫群岛像一串珍珠散落在海面上。林野看着手里的马累古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珊瑚礁下的明代船舶残骸,有郑和船队在印度洋航行的关键证据,也有水下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马累国际机场,远处的马累古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珊瑚礁在海水中勾勒出深浅不一的蓝色轮廓。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马累古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马累国际机场时,正午的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将印度洋的海水映照得如同碎钻般闪耀。林野背着装有防水型青铜罗盘、水下信号检测仪和专业潜水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海盐气息的热风——马尔代夫的热带气候比想象中更炽热。远处的码头上,几艘白色的快艇正随着海浪轻轻晃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的穆罕默德局长举着“中马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正朝着他们挥手。

穆罕默德局长穿着一身浅蓝色的海岛服,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马尔代夫!马累古港的‘北礁区’上周有了新发现,当地潜水员在珊瑚礁缝隙中看到了几块黑色的木板,还有白色的瓷片,疑似明代船舶残骸,但珊瑚礁地形太复杂,水下有暗流,我们的队员几次下去都没能靠近,你们的专业潜水装备和水下检测技术可太关键了。”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画着珊瑚礁航线图的那一页:“穆罕默德局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推测,郑和船队经过马尔代夫时,会在珊瑚礁区停靠补充淡水,这些木板和瓷片说不定就是当年船队留下的。北礁区的珊瑚礁有没有具体的范围?水下暗流的情况严重吗?”

穆罕默德局长接过笔记本,指着图上的标记说:“和我们掌握的北礁区范围几乎一致!北礁区有一片约2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群,潜水员发现文物的位置在礁群中部,那里的暗流早上较弱,下午会变强,咱们只能在上午9点到11点这两个小时下水工作。现在离明天的窗口期还有时间,咱们先去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尝尝马尔代夫的椰子蟹和金枪鱼沙拉。”

坐上去工作站的快艇,海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蓝色的海水在船尾划出白色的浪花。沿途的马尔代夫小岛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散落在印度洋上,岛上的茅草屋和白色沙滩相映成趣。穆罕默德局长指着远处一片暗蓝色的海域说:“那就是北礁区,水下珊瑚礁的高度不一,最高的离海面只有1米,船舶很容易触礁,当年很多古代商船都在这里出过事,说不定还有其他时期的文物。”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近船舷的海水,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的木材信号:“即使在船上,也能检测到水下的木材信号,明天下去后,咱们先用检测仪大范围扫描,确定残骸的具体位置,再小心清理周围的珊瑚礁,避免损坏文物。”

抵达北礁区附近的临时工作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工作站是几间建在沙滩上的木屋,旁边的仓库里存放着潜水装备和考古工具。穆罕默德局长领着大家参观工作站,指着墙上的潜水安全守则说:“明天下水前,咱们会先进行安全培训,每个潜水小组配备两名队员,一名负责检测,一名负责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野和苏晓就开始准备潜水装备。他们穿上潜水服,检查氧气瓶、水下通讯设备和水下信号检测仪,确保每一件装备都能正常工作。上午8点半,潜水小组乘坐快艇抵达北礁区,穆罕默德局长和两名马尔代夫潜水员也一同前往,负责在水面接应和记录。

“水下能见度约15米,暗流速度0.5米\/秒,适合潜水,”穆罕默德局长通过水下通讯器说,“我已经在发现文物的区域做好了浮标标记,你们顺着浮标下去就能找到。”

林野和苏晓戴好潜水镜,依次跳入水中。冰冷的海水瞬间包裹住身体,阳光透过水面,在水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在周围绽放,热带鱼群在珊瑚间穿梭。林野打开水下信号检测仪,顺着浮标指引的方向缓慢下潜,当检测仪靠近一块巨大的珊瑚礁时,屏幕上的信号突然变强——木材的特征波形清晰可见,还有瓷器的信号叠加。

“找到残骸了!”林野通过通讯器对苏晓说,“在前方5米处的珊瑚礁缝隙中,信号很强,应该是一艘完整的船舶残体。”

苏晓立刻游了过去,果然看到珊瑚礁缝隙中露出几块黑色的木板,木板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海藻,部分区域还缠着海螺壳;木板旁边的沙地上,散落着几块白色的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隐约能看到蓝色的花纹。苏晓小心翼翼地用潜水铲拨开木板上的海藻,露出里面的榫卯结构——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古里港发现的木船残体结构完全一致。

林野将水下信号检测仪的探头贴近木板,屏幕上显示出详细数据:木材为明代常用的铁力木,距今约600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吻合;周围沙地上的瓷片信号显示为明代青花瓷,染料成分是“苏麻离青”,属于永乐年间的官窑瓷器。

“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船舶残体!”林野兴奋地说,“还有永乐官窑青花瓷,这肯定是郑和船队的船只!”

苏晓立刻用水下相机拍摄木板和瓷片的照片,还采集了一小块木材样本和瓷片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由于水下工作时间有限,两人在记录完文物位置和基本信息后,便顺着浮标返回水面。

回到工作站,林野和苏晓立刻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测。木材样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约610年,正好是永乐年间;瓷片样本的青花成分分析证明是“苏麻离青”,与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

“这是马尔代夫首次发现明代郑和船队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看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咱们明天继续下水,扩大搜索范围,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文物,还原当年船队停靠的场景。”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上午的窗口期下水工作。他们在北礁区的珊瑚礁缝隙中,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船舶残体——包括桅杆残段、船舵碎片和大量的船钉,还清理出30多块明代青花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完整保留着“永乐年制”的底款。在残骸附近的沙地上,他们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

“这些文物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在马尔代夫的北礁区停靠过,”林野拿着铜钱对穆罕默德局长说,“这艘船可能是因为触礁沉没,船上的货物散落在珊瑚礁区,成为了今天的重要文物。”

在水下工作的第五天,林野和苏晓在残骸的船舱位置,发现了一个用藤条编织的箱子,箱子里装着几块已经碳化的丝绸残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箱子带回水面,在实验室中打开后,用丝绸纤维检测仪检测发现,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染料成分是明代常用的红花和茜草,进一步证明了这艘船的中国属性。

离开马尔代夫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四名潜水员使用水下信号检测仪和文物采集技术,还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和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记录,制作了详细的文物分布图。穆罕默德局长代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马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发现这么珍贵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申请国际水下考古项目,邀请中国的专家团队再来马尔代夫,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进行整体发掘,让更多人了解马尔代夫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离开马尔代夫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亭可马里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亭可马里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印度洋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数据、青花瓷片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中转港”专题页面,用中、马、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珊瑚礁区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信号检测、文物采集和保护的方法,为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水下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水下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水下遗址的勘探和发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马尔代夫北礁区船舶残体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下候选遗址,推动水下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马尔代夫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潜入”北礁区观看船舶残体,还有学校老师希望能将这些文物资料用于历史教学。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也门的合作邀请。

“也门国家考古总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亚丁港‘旧城区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包括瓷器、丝绸和铜钱,但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定,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亚丁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亚丁港,唐瓷明钱,丝路要冲”:“爷爷早就关注过亚丁港的文物保护情况,他在笔记里提到,亚丁港的文物跨越多个朝代,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重要依据。现在当地局势不稳定,咱们更要尽快去帮忙,避免文物遭到破坏。”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唐代的青瓷碗、宋代的青花瓷盘、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每一件文物都保存得相对完好,但照片背景中能看到遗址周围的建筑有破损痕迹。“亚丁港的文物种类丰富,跨越年代长,保护难度大,”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便携式的文物保护设备,比如防霉剂、脱水剂和加固材料,还要制定应急保护方案,确保文物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

郑队长也严肃地说:“国家文物局已经和也门方面沟通好了,会安排专门的安保人员随行,确保大家的安全。下个月你们去也门参加合作洽谈会,主要任务是考察遗址情况,制定保护方案,暂时不进行大规模发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应急药品和防护装备,注意安全第一。”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照片、亭可马里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材料和应急药品。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爷爷当年没能去成亚丁港,这次咱们带着他的笔记去,一定要保护好那里的文物,完成他的心愿。”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亚丁港的文物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千年的友好交流,咱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还要让它们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也门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阿拉伯海渐渐变成红海,远处的也门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亚丁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跨越千年的海上丝路文物,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有文物保护的紧急任务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亚丁国际机场,远处的亚丁港在红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亚丁港旧城区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亚丁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红海特有的灼热,机场周围的建筑有些许岁月痕迹,远处的亚丁港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林野背着装有便携式文物保护设备、应急药品和防护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也门国家考古总局的阿里局长举着“中也海上丝路文物保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难掩热情,用带着阿拉伯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来也门!亚丁港旧城区遗址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上个月的暴雨冲垮了部分遗址围栏,有几件唐代青瓷暴露在雨水里,已经开始出现裂纹,还有明代的丝绸残体因为潮湿开始发霉,我们急需你们的技术支持。”

苏晓快步上前,从背包里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亚丁港,唐青宋白,千年遗存”的页面:“阿里局长,我爷爷几十年前就关注过亚丁港的文物,他在笔记里记录了这里出土的唐代越窑青瓷、宋代景德镇青花瓷,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关键证据。那些暴露的青瓷现在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先去看看?”

阿里局长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的手绘文物草图,连连点头:“和遗址里的文物一模一样!暴露的青瓷在旧城区中心的‘商栈遗址’,咱们现在就去,路上我给你们讲讲遗址的现状。亚丁港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中国的瓷器、丝绸从这里运往非洲和欧洲,当地的香料、象牙也从这里运往中国,遗址里还保留着当年的商栈、码头石基,只是很多地方因为年久失修和自然灾害,已经变得残破。”

坐上去旧城区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亚丁街景缓缓展开——道路两旁的建筑多是土黄色的矮房,偶尔能看到保存完好的阿拉伯风格拱门,街边的小贩卖着新鲜的椰枣和香料。阿里局长指着远处一片被绿色防护网围起来的区域说:“那就是旧城区遗址,商栈遗址就在防护网里面,我们安排了队员24小时看守,但设备有限,只能做基础的保护。”

林野掏出文物保存状态检测仪,轻轻放在膝盖上:“我们的检测仪能快速判断文物的损坏程度,比如瓷器的裂纹深度、丝绸的霉变等级,还能检测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酸碱度,帮咱们制定针对性的应急保护方案。到了遗址,咱们先去商栈遗址处理暴露的青瓷,再去丝绸残体的发现地看看。”

下午三点,车队抵达旧城区遗址。遗址外围的防护网有几处破损,阿里局长解释说:“上个月的暴雨冲垮了这些防护网,我们还没来得及修复。商栈遗址在里面,大家小心脚下的碎石。”

走进防护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残破的土黄色建筑遗迹,部分墙体已经坍塌,露出里面的砖石结构。商栈遗址的中心区域,几块唐代青瓷碗的碎片散落在泥土中,其中一块较大的碗身有明显的裂纹,表面还沾着潮湿的泥土。

“快,先把青瓷碎片收起来,避免继续淋雨,”林野立刻蹲下身,戴上无菌手套,小心翼翼地将青瓷碎片放进铺有软布的收纳盒中,“苏晓,用检测仪测一下碎片的湿度和裂纹情况。”

苏晓拿起检测仪,将探头贴近青瓷碎片,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瓷器湿度26%,裂纹深度0.8毫米,表面有轻微风化痕迹,周围土壤ph值7.2,呈中性。“情况还好,没有想象中严重,”苏晓松了口气,“咱们先用去离子水轻轻冲洗掉碎片表面的泥土,再用加固剂涂抹裂纹,防止裂纹扩大,最后放进干燥箱进行脱水处理。”

阿里局长和也门考古队员立刻拿来去离子水和软毛刷,林野和苏晓带领大家小心地清理青瓷碎片——先用软毛刷轻轻刷掉表面的干泥,再用去离子水缓慢冲洗,避免水流冲击裂纹;清理完成后,用小棉签蘸取加固剂,均匀涂抹在裂纹处,等待加固剂凝固;最后将碎片放进便携式干燥箱,设置好温度和湿度,进行脱水处理。

处理完青瓷碎片,林野和苏晓跟着阿里局长来到丝绸残体的发现地——一处坍塌的商栈墙体旁,用塑料布覆盖着一小块黑色的纤维残体。苏晓小心地掀开塑料布,用丝绸纤维检测仪进行检测,发现残体的霉变程度已经达到30%,部分纤维已经断裂。

“必须立刻做防霉处理,”苏晓说,“咱们先用防霉喷雾轻轻喷洒在残体表面,杀死霉菌孢子,再用无菌纱布包裹残体,放进装有干燥剂的密封盒中,避免继续受潮。等回到实验室,再进行更细致的脱水和加固。”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在旧城区遗址展开了系统的文物应急保护工作。他们在商栈遗址清理出12件唐代青瓷碎片、8件宋代青花瓷碎片,都进行了清洗、加固和脱水处理;在丝绸残体发现地周围,又找到3片明代丝绸残体,通过检测确定为桑蚕丝,染料成分是红花和茜草,与中国明代丝绸一致;还在码头石基附近发现了5枚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和3枚宋代“熙宁元宝”铜钱,铜钱虽然生锈,但字迹依然可辨。

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林野和苏晓还对遗址的环境进行了全面检测,发现部分区域因为排水不畅,雨季容易积水,导致文物受潮损坏。他们根据检测结果,为阿里局长制定了详细的遗址保护方案:首先修复破损的防护网,防止文物被盗或受外界破坏;其次在积水区域挖掘排水沟,改善排水条件;最后在文物密集区搭建遮阳棚,避免文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减缓风化速度。

离开亚丁港前,林野和苏晓在遗址工作站举办了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向也门考古队员传授文物清洗、加固、脱水的基本方法,还留下了部分便携式检测设备和保护材料。阿里局长代表也门国家考古总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也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握着林野的手说:“谢谢你们带来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文物是也门的宝贵财富,也是中也友好交流的见证,我们一定会按照你们制定的方案,好好保护它们。”

离开亚丁港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阿曼的苏哈尔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苏哈尔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瓷器,证明苏哈尔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进一步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西亚段航线网络。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也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亚丁港的唐代青瓷碎片数据、宋代青花瓷照片、明代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海上丝绸之路西亚千年遗存”专题页面,用中、也、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物保护过程;还特别开设了“应急文物保护”子板块,详细介绍自然灾害后文物的紧急处理方法,为战乱或灾害频发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国际文物保护界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保护中心专门致函联合工作组,称赞亚丁港文物保护工作“为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文物部门也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能学习应急文物保护技术,用于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也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也门网友在留言中感谢中国专家的帮助,还有人上传了自己拍摄的亚丁港遗址照片,希望能通过数据库了解更多文物的历史;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希腊的合作邀请。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比雷埃夫斯港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东南部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的水下区域发现了疑似中国宋代的瓷器碎片,还有可能存在古代商船的残骸,但水下能见度低,水流复杂,考古难度很大,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水下信号检测技术确定文物的位置和范围。”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用钢笔写着“比雷埃夫斯港,宋瓷遗存,欧陆东望”,旁边还贴着一张从古籍中复印的航线图:“爷爷早就提到过比雷埃夫斯港!《诸蕃志》里记载,宋代的商船曾抵达‘大秦’(古代中国对欧洲部分地区的称呼),比雷埃夫斯港很可能就是当年的停靠港之一。要是能在这里找到宋代瓷器和商船残骸,就能证明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经延伸到了欧洲东南部。”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水下遗址照片——深蓝色的海水中,隐约能看到海床上有不规则的物体轮廓,希腊考古队员标注的瓷器碎片发现点周围,还有疑似木材的信号。“比雷埃夫斯港的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普通的水下考古方法很难奏效,”林野说,“咱们的防水型青铜罗盘能过滤水流和泥沙的干扰,精准检测出瓷器和木材的信号,正好能派上用场。而且宋代的瓷器有独特的釉色和纹饰,通过信号特征很容易识别。”

郑队长也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已经和希腊方面沟通好了,下个月你们去希腊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比雷埃夫斯港遗址。那里的水下水流虽然复杂,但咱们有之前在马尔代夫珊瑚礁区的水下考古经验,只要做好充分准备,应该没问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高分辨率的水下相机、水下机器人,还有应对复杂水流的潜水装备。”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亚丁港的唐代青瓷碎片照片、苏哈尔港的明代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水下机器人、高分辨率水下相机和应对复杂水流的潜水服。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从亚洲到非洲,再到欧洲,咱们的数据库快要把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个航线都串联起来了。爷爷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开心。”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是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每一个港口、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东西方交流的故事。比雷埃夫斯港的考古发现,可能会填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欧洲段的空白,咱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找到更多的证据,让这段历史更加完整。”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希腊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地中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希腊半岛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比雷埃夫斯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有中国与欧洲古代交流的历史印记,也有复杂水下环境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雅典国际机场,远处的比雷埃夫斯港在地中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比雷埃夫斯港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诸天世界大引流重生之魔教教主修真四万年内凡骨:练功就涨熟练度硬肝成武圣寻爹启示:萌宝买一送一开局落魄质子,签到陆地神仙这就是个奇迹诡道传人日娱记事疯起爱意,傅总只想宠心上人重生之青云直上极限保卫万界修仙传都市最强保镖补天道我是真的有外挂我蓝星第一倒爷S级身份瞒不住了世界再次毁灭后,我成为了漂流者末日重生:撩个反派搞基建!拾道
经典收藏制度啊?魔尊大人成了仙门扛把子带着商城穿七零小狐狸,快过来给十七先生亲口妖妃在西周努力那些年战天之局灵草医缘:杏林秘事录重生后不再分离在港综里当诡异从四合院走向世界D级废物向导,被S级哨兵们疯抢影视世界:甜甜恋爱我在谈!家有仙妻:王爷哪里跑降临诸天世界王妃游街惨死后,全家后悔求原谅穿越七十年代,婴儿期就开始奋斗泰迪,你的马甲掉了!惨死后,医女强势归来梦幻西游:吾有一剑,名曰擒龙重生校园之追梦时代
最近更新嫁给温先生第五年直播,然后碰瓷男主团宠四宝大佬,总裁夫人的马甲又爆了炽吻失氧和权臣一夜共感后,我女儿身暴露娇娇庶妃软又媚,侯爷失宠求名位挺孕肚随军,娇小姐成大院团宠渣男兼祧吃绝户?改嫁皇叔他急了吃瓜!顶流影后被爆一胎三宝快穿:大佬她人美路子野我的右眼是神级计算机快穿之反派大佬又甜又撩魂穿仙尊,小师叔撩遍仙侠界绑定美食系统,我在年代养娃致富我的迷弟是影帝年代炮灰,靠神豪系统科研强国离婚后,我和闺蜜杀疯了沪上大小姐,换亲随军后躺赢疯了!冷戾权臣哭着求娇娇疼疼他穿越年代,带着爹妈回乡当宠宝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