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腾一反常态来上朝,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老臣通常只有两种状态,要么一心养老,不问政事;要么时不时闹出些动静,免得朝廷和同僚忘了自己。
韩腾身后跟着十六卫几位硕果仅存的大将军,他们之间没有过多言语,只时不时用眼神交流一瞬,默契十足。
宗元纬的年纪和韩腾差不多大,可看着这位不甚熟悉的老同僚,心底却无端生出一股忐忑。
他总觉得今日的朝会不对劲,像是一场“鸿门宴”,却不知道这宴席是为谁准备的。
从朝会开始,宗元纬那双浑浊的眼睛就时不时瞟向对面的南衙诸卫队伍,试图从他们脸上看出些端倪。
南衙的将官哪个不是在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个个警觉过人。
宗元纬自以为不经意的打量,早就被他们察觉。
甚至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把人“揪”了出来。
吕元正低声吐槽一句,“晦气!”
任谁被三法司的人瞧着,都会觉得不自在。
哪怕没有恶意,那也是“恶意”。
前方的薛曲压低声音,淡淡道:“他该是猜出点什么了。”
出乎宗元纬意料的是,今天的大朝会异常平和。
自从北征突厥之后,大吴的武德威名远播,连带着各地的小股乱军也只是疥癣之疾,不足为虑。
朝堂上讨论的多是赈灾、税收等民生琐事,位高权重的南衙诸将,一直没有“插嘴”的机会。
宗元纬暗自估算着朝会的进度,心里犯嘀咕,难道今天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他正想着,就见朝会临近尾声时,一个陌生的御史忽然从队伍里站出来,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一直显得昏昏沉沉的韩腾,双目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像是瞬间年轻了十岁。
他身后的南衙大将军们也纷纷挺直了腰板,脸上露出振奋的神色。
他们精心准备的“戏肉”,终于要开场了。
少府监身上不干净,不敢动用御史台这把刀子。
南衙诸卫没这般顾虑,他们早就找好了愿意发声的御史,就等着在朝堂上,把少府监的“烂事”彻底捅出来。
南衙诸卫到底是“利器”,哪怕如薛曲、卢自珍这般的智将也习惯了武将的思考方式,遇事直接“莽”过去,撸起袖子亲自下场。
这次学着文官的套路“告阴状”,果真是个新奇无比的体验。
往常只要被御史弹劾,南衙的将官们常常困于笨嘴拙舌,只能干着急。
这次不一样,被弹劾的是别人,他们乐得隔岸观火,甚至能借机分一杯羹,这般痛快,令不少将领不自觉地脊背挺直,神色昂扬。
御史台大夫詹文成猝然回身,目光灼灼地盯住出列的下属熊玉山,脸上写满了惊疑。
御史台职能特殊,需要广开言路,他不可能像其他衙门主官那样搞一言堂。
再加上最近两年总有风声说他惜身弱性,遇到事爱把下属推出去顶罪,致使他在御史台中的威望日渐衰微。
可就算如此,熊玉山今天上朝前也没跟他通过气,詹文成根本不知道这下属要奏请什么事,心头骤然一沉,掠过一丝不安。
宗元纬一眼就注意到南衙诸将的气势变了,方才还略带松懈,此刻却人人目光如炬,腰背挺直,仿佛专候此刻的到来。
他暗自松了口气,还好大理寺早就把“私造军衣”案的责任撇清了,不管外头闹得多天翻地覆,都跟他没关系。
龙椅上,吴杲抬手,语气平淡无澜,“卿且奏来。”
熊玉山倒也不负他的姓氏,举止间自带一股莽气。
他先将空白的笏板往腰带间一别,又从袖中取出一叠折得整齐的小抄。
实在是内容太多,笏板根本记不下。
熊玉山展开小抄,清了清喉咙,以洪亮得足以响彻大殿的声调,一字一句念起了上面的流水账。
“建业七年腊月,东市某街某商号售绛丝两担。”
“建业八年初,西市某街某商号售金丝、合浦珍珠等物。”
“建业八年中,西市某街某商号售百炼镜两面,市售价五十贯一面。”
……
一字一句,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大殿里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变得轻微。
詹文成听得心头剧震,前两日他好不容易才把那几个去大理寺旁听的愣头青御史按下去,一是怕他们不知深浅沾惹是非,二也是担心这些下属犯了忌讳,最后折损了身家性命。
可他万万没想到,向来不声不响的熊玉山,竟给他搞了这么大一个“惊喜”,这哪里是弹劾,分明是在捅马蜂窝!
范成明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心中暗自得意,他好歹是半个兵家,还去陈仓晃荡过一回,怎么会不知道当地最知名的典故呢!
吴杲听得流水账中有些熟悉名称,强压着怒火,沉声问道:“爱卿所言,所为何物?”
熊玉山心里清楚,今天这事一旦开口,就没有回头路,必然要得罪一头,反正后路已经安排好了。
他抬起头,声音坚定,“回禀陛下,微臣所言,皆为各地官造作坊所献贡品,亦或是御用之物。”
这话一出,大殿里顿时一片哗然。
谁都明白,这些东西本该是皇帝的私藏,或是由皇室代为保管,将来再以赏赐的名义分给臣子。
可现在,它们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长安东西两市,被当做普通商品售卖,这背后牵扯的猫腻,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
先前那些事不关己、只当看个热闹的臣子,此刻也忍不住冒出一身冷汗。
熊玉山的小抄里没对售货商家指名道姓,只用“某街某商号”代称,可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
像白隽那样家大业大、不亲自打理生意的权贵,也该知道自家在东西市的旺铺大概位置和主营项目吧!
熊玉山现在说“某某”,小抄上写“某某”,可万一哪天要“正名”,拿出证据来对号入座,谁能保证自己干净?
那些牵涉其中的“销售端”想的是断尾求生、撇清责任,他们不过是把家里用不完的闲物拿去市场换现钱而已。
“出货端”瞬间就明白大势已去。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上了秤一千斤也打不住。
《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纵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纵小说!
喜欢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谢邀,人在长安,正准备造反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