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敏见不得她妈受累,故意顺着郑兰的话说,“二妈说的对,大妈脑子好使,学什么东西都快,下次就不用找人帮忙了。”
刘梅知道崔文敏是正话反说,就是为了堵她的嘴以后别来找她妈帮忙了。她也不想再下厨房了,她要尽快离开崔家村回到县城。
这边刚做熟了饭,崔大海便领着儿孙们从地里回来了。
各房回各房清洗了,收割麦子,全是用镰刀手工割的,这个年代机械并不普及,麦芒麦芒扎在皮肤上刺挠,虽然穿着长袖长裤,也难免被扎透了。
刘梅、郑兰和张芳三个妯娌忙着抬桌子,端碗筷。
早饭吃的简单,一家人很快吃完了,老爷子顾不上歇息,领着儿孙们又出门了,庄户人家一年四季就没有清闲的时候,饭后洗碗刷盘子的事刘梅能做的过来,不用请人帮忙了。
刚刷完了碗筷,崔老太太就让文斌搬了个板凳出来,指挥着刘梅给鸡拌鸡食,给猪拌猪食。
家禽家畜吃完早晨这一顿就没野菜了,野菜是用来拌麸子,喂给鸡和猪的,这个年代粮食不够吃,所以鸡和猪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野菜,野菜不用花钱,只要付出劳动力就能获得。
老太太招呼着去挖野菜了,这次她喊的是文秀,用她的话来说,读书要劳逸结合,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还有休息的时候呢,挖野菜回来再看书也不耽误。
崔家是几个儿媳妇轮流做家务的,家务活很多,做饭、洗碗、清扫、喂猪、喂鸡这些杂事都是要做的,轮到哪房做家务,哪房的孩子就需要去地里挖野菜喂鸡、喂猪。
今天是刘梅当值,理应崔文秀去挖野菜。
“文秀姐,我陪你一起去。”崔文美提了两个篮子,一个给了文秀,一个自己拿着。
只是文秀的脸色并不好看,不过她还是接过了文美递过来的篮子。
篮子是用荆条编的,荆条细长柔韧,质地坚硬且不容易折断,常被农家人用来编筐子、篮子来装农作物和杂物。
编筐子编篮子几乎是庄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一个篮子有个三四斤,这个重量对于干惯了农活的大闺女小媳妇来说,不算重。可是对于不常干农活的文秀来说就有些重量了,农家人一般将篮子挎在胳膊上,是为了减轻篮子的负担,但文秀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她怕篮子弄脏新衣服,只能手提着。
崔老太太见崔文秀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提着篮子就要出门,翻了个白眼忍着气道,“换身衣服再去,以为咱家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啊,衣服弄旧了,弄脏了,换新的不要钱的吗?”
刘梅听说了老太太语气中的不喜,拉着闺女回屋了,“娘,这就让秀回去换。”
崔老太太脸色这才好看了些,她心里清楚的很,整个家里干活最利索的就是三儿媳妇了,她是最不偷懒也最勤快的,连带着她的闺女小敏也勤快,只是那小闺女的嘴皮子也是利索的,还是个女娃,儿媳妇的肚皮再没给她生出个孙子来,嘴巴也不甜,所以娘俩让她所不喜。
“秀姐,你快点啊,我在门口等你。”崔文美是个不会看人脸色的闺女,文秀的脸色够难看了,她竟然还火上浇油。
崔文秀一回到东厢房就将篮子给摔了,“妈,我在这里是一时半刻也呆不下去了!咱们什么时候回县城?”
“小祖宗,你小点声,”刘梅拉着闺女的手轻声道,“先忍耐过去今天,昨天你爸说了,他今天会找机会提的。”边说着话呢,边翻箱倒柜的找旧衣服。
崔文秀看着母亲手里好几年前的旧衣服,蹙了蹙眉,“这衣服补丁落着补丁,洗的都发白了,你怎么还没扔啊,太磕碜了,我不穿。”
“你还想不想回县城了,你在家里表现好了,老太太心情舒坦了,咱们才能更快的回去。”
文敏可不管她们之前的眉眼官司,她笑呵呵的揽着张芳回西厢房了。
张芳洗干净了手,上炕了,她拿出绣绷来,飞针走线的绣花。
文敏静静的坐在她的身边,聚精会神的看着,这可是非遗啊,她生活的21世纪,这门技艺早就没有了,都是机绣,手绣的太少了。张芳看闺女的神情,笑着道,“你离着绣绷远一点,别让针扎着你。”
“妈,你绣的真好看。”文敏赞叹道。
“不是我绣的好看,是这个花样子好看。”张芳笑呵呵的道。
“妈,这么一大张布绣完了能挣多少钱?这布也太大了,多久才能绣完啊?”
“差不多一个来月吧,能挣一块两毛钱。”
绣活是张芳从镇上的公社领的,做完绣活后交到公社,公社检查没问题后就收货,然后给钱。
文敏想,绣完这么一大块布料才挣一块两毛钱,实在是太少了。这个钱还不能全都落在张芳的手里,老太太时不时说家里油少了,醋缺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张芳拿出钱来贴补,可是凭什么呢,她二妈啥绣活都不会,不做家务的时候就东一家西一家的闲逛,也没见老太太让她拿出钱来贴补。刘梅是交工钱给家里,可是她也没交多少啊,说是文秀念书需要补充营养,在学校里穿的也不能太磕碜了,并且家里的活计她也不干啊。
分家势在必行,不能让老太太这么压榨了!
喜欢穿到80年代,我带着全家起飞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穿到80年代,我带着全家起飞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