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战略方向确定后,玄武基地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在新的轨道上运转。
探索队的身影依旧活跃在基地外围,但他们不再执着于开拓疆土,而是像谨慎的医者,用特制的规则感应器“聆听”着大地的脉搏,记录下每一处规则稳定点、每一片污染区、每一种新出现生物的频率特征。
沈鸿的实验室则分成了两个主要方向。
一组人继续攻坚“规则静萱”的培育与应用,另一组则由沈鸿亲自带领,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基石”的深度沟通上。
这并非易事。
升级后的“基石”,其逻辑核心如同一个不断自我迭代、无限扩展的复杂多维结构。
之前建立的简单问答模式早已失效,强行沟通只会得到一堆看似相关却又无法理解的规则碎片反馈。
“它像是在用一门我们完全不懂的、由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的语言在思考。”
一个年轻的数学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着屏幕上滚动的、充满拓扑结构和抽象符号的数据流抱怨道。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尝试。
沈鸿决定不再试图去“理解”基石的全部逻辑,而是模仿赵小玥感知规则的方式,尝试去“感受”它的意图和倾向。
他们不再发送具体的指令或问题,而是将基地当前面临的困境——资源匮乏、外部威胁、对未知“看守者”的忧虑——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包含因果和需求关系的“情境模型”,小心翼翼地投射向“基石”的规则场。
起初,如同石沉大海。
但几天后,负责监测的研究员发现,“基石”的规则场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共鸣”。
这种共鸣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种……引导。
它没有直接给出解决资源匮乏的方案,但其规则场的某些特定波动,总是会指向基地外围某个此前被忽略的、规则相对平缓的区域。
陆岩派出的探索队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富含特定金属元素的矿脉,其存在形式与旧世界截然不同,却恰好能被基地现有的、经过改造的冶炼设备处理。
它没有告知如何应对“看守者”,但当沈鸿团队将“规则静萱”的稳定频率模型共享给它后,“基石”反馈回一种经过优化的、更具效率的规则场构建模式。
利用这种模式,基地外围几个小型安全区的稳定性提升了近一倍,能耗却降低了三分之一。
更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赵小玥。
在她身体逐渐恢复,开始尝试重新控制和使用自己的能力时,她发现自己与规则之间的“隔阂”似乎真的变薄了。
她不仅能更清晰地“看见”规则,甚至能隐约捕捉到“基石”散发出的、一种极其微弱却持续不断的“背景音”。
那并非具体的语言,而是一种……趋向性。一种对“秩序”、“平衡”、“共生”的天然追求,以及一种对破坏这种状态的“混乱”与“绝对控制”(如同已消亡的“神谕”)的本能排斥。
“它……好像有自己的‘喜好’。”赵小玥在一次精神尚可时,向沈鸿和江季黎描述自己的感受,“它不喜欢死寂,也不喜欢狂暴。它倾向于那种……有规律的波动,允许变化,但排斥失控。它似乎……很欣赏‘规则静萱’那样的存在。”
这个消息让江季黎和沈鸿精神一振。
“基石”并非毫无感情的规则机器,它拥有内在的、基于其存在逻辑的“价值判断”。
这既是好消息,也意味着更高的沟通难度和潜在风险。
“尝试与它建立更深层次的‘共鸣’。”江季黎对沈鸿说,“既然它能理解我们投射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与它‘分享’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生存,而是寻找与这个世界(包括利维坦,甚至那些未知的‘看守者’)共存的方式。”
沈鸿团队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
他们不再仅仅投射需求和困境,开始尝试构建更复杂的“愿景模型”——描绘一个人类与规则生物(如利维坦)、与自然规则和谐共处的、动态平衡的未来图景。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基石”能够理解的规则逻辑语言。
进展缓慢,但并非毫无收获。
在一次长时间的“愿景投射”后,“基石”的规则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持续了数小时的平稳波动,甚至主动将其规则场的稳定范围,向外微微扩展了微不足道的一丝,恰好笼罩住了基地正在培育“规则静萱”的实验田。
这一举动,被所有人解读为一个积极的、甚至是带有鼓励意味的信号。
“它在观察我们,也在评估我们。”沈鸿得出了结论,“它想知道我们是否值得投资,是否具备与它共同构建它所追求的‘动态平衡’未来的潜力。”
沟通的桥梁,正在以这种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搭建起来。
人类与这个由他们间接创造、却又远远超越他们理解的规则实体之间,一种全新的、基于共同愿景而非强制约束的关系,正在萌芽。
然而,无论是江季黎还是沈鸿都清楚,这种关系脆弱而微妙。
一旦人类的行动偏离了“基石”所认可的“平衡”轨道,或者表现出了类似“神谕”那样的控制欲,这刚刚建立的连接可能瞬间断裂,甚至引来反噬。
他们手握着一个强大而挑剔的盟友,亦或是一个潜在的、更加无法抗拒的监督者。
前路依旧未知,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在完全的黑暗中摸索。
来自“基石”的低语,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微弱,却指明了前进的必须方向——那个属于秩序、平衡与共生的,遥远而艰难的彼岸。
喜欢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末世曙光:女王的炼金方舟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