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拂过高塔,檐下的“正音组铃”余音未歇,如同一圈圈无形的涟漪,在沈流苏心湖中荡开。
那来自紫禁城深处、被她称之为“旧时代幽魂”的气息,并非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而是一种更古老、更阴沉的寂静。
正如那间被她下令改造,名为“悔心庐”的偏僻宫苑。
自裕亲王在太庙前一败涂地,“焚香案”的余波被彻底肃清后,七名涉案最深、却罪不至死的老宦官,便被圈禁于此。
他们不必受皮肉之苦,每日只需在庐中抄录旧档,反省罪愆。
这既是惩罚,也是沈流苏观察旧制度如何腐蚀人心的活体标本。
六个人都还算安分,在“安神引”的熏染下,日渐平和,抄录的字迹也从最初的狂乱变得工整。
唯独一人,名唤常安,像一块风干的顽石,油盐不进。
他从不说话,不与人对视,整日枯坐,连沈流苏特调的、能平复心绪的“安神引”在他面前,也仿佛失效了一般,香气绕着他走,就是渗不进去。
他整个人,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壁垒包裹,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这日傍晚,周嬷嬷端着食盘从悔心庐出来,脸色却带着几分异样。
她快步回到百草苑,绕过忙碌的香植匠,径直登上高塔,找到了正在灯下审阅香政新章的沈流苏。
“香主,”周嬷嬷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与迟疑,“那个常安……奴婢瞧着,有些不对劲。”
沈流苏放下笔,示意她坐下说。
“他还是不吃不喝,只是坐着。可今儿个奴婢去收碗筷时,借着门缝里的光,瞧见他正对着窗外的月亮,手里……手里在摩挲着一样东西。”周嬷嬷从袖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递了过去,“奴婢不敢惊动,只凭着记忆画了下来。”
沈流苏展开纸,上面是一个拙劣的素描,画着一块小小的布料,一角似乎绣着什么。
而在那图案旁,周嬷嬷用颤抖的笔迹写了一个字——“苏”。
不是沈,是苏。
沈流苏的瞳孔骤然收缩。
她母亲闺名沈清苏。
当年沈家女眷所用的手帕、香囊,皆由母亲亲手所绣,为了图个雅致,往往只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单绣一个“苏”字。
周嬷嬷的声音里带上了哭腔:“小姐……那帕子的样式,是夫人最喜欢的‘雨过天青’锦。那绣法,是夫人的独门针法‘藏针绣’。这老东西……他……他或许认得您!”
十年的血海深仇,如同一座沉寂的火山,在这一刻,岩浆翻涌。
沈流苏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翻腾的情绪已被强行压下,只余一片深不见底的寒潭。
“嬷嬷,去香库,取‘故园春’一钱,用三号莲子炉备好。”她冷静地吩咐,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周嬷嬷一怔,“故园春”?
那不是什么名贵的香料,而是当年沈家大宅后院里,最寻常不过的庭院熏香。
由初春的早樱花瓣上的露水、新斩的翠竹竹衣刮下的细屑、还有晒干的紫云英花末混合而成,带着一股清甜而干净的气息。
那是夫人沈清苏的最爱,也是年幼的沈流苏记忆里,家的味道。
当夜,月上中天。
沈流苏没有带任何侍卫,只由周嬷嬷陪同,提着一盏小小的莲子炉,再次踏入了悔心庐。
庐内寂静无声,只有烛火摇曳。
那个叫常安的老宦官依旧如石像般枯坐窗前,背影佝偻,仿佛早已与这宫中最阴暗的角落融为一体。
沈流苏没有开口,只是将那尊小巧的莲子炉,轻轻放在他身旁的桌案上。
她用银箸拨开香灰,埋入那一小撮淡黄色的香末,再盖上镂空的炉盖。
没有浓烟,没有烈香。
一股极其清淡,却又无比熟悉的味道,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悄无声息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是清晨带着露水的樱花甜,是雨后新竹的草木净,还有阳光下紫云英那暖洋洋的芬芳……
原本僵坐如石的老宦官,身子猛地一颤。
那是一种极其细微、却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的抖动。
他依旧没有回头,但那佝偻的背脊,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剧烈起伏。
沈流苏静静地看着他,声音轻得仿佛怕惊扰了这满室的回忆:“这是我娘最爱的味道。她说,闻到它,就像回到了没下雨的那天。”
一句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捅开了尘封十年的闸门。
“哇——”
一声压抑到极致,仿佛从胸腔深处撕裂出来的哭嚎,骤然迸发。
常安猛地转过身,那张布满沟壑的脸上,早已是纵横的老泪!
他没有看沈流苏,而是死死盯着那尊小小的香炉,仿佛看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幻象。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不是对着沈流苏,而是对着那缕香气,重重地磕下头去。
“夫人……夫人……”他语无伦次,泣不成声。
良久,他才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块早已洗得发白、边缘起了毛的绣帕。
在昏黄的烛光下,帕角那个小小的“苏”字,依旧清晰。
“奴才……奴才该死……”常安伏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石砖,声音嘶哑而绝望,“十年前那个雨夜,奴才是神武门的当值小卫。奴才亲眼看见……亲眼看见沈家的马车被羽林卫围住……”
他的声音哽咽,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混乱中,夫人将一个襁褓……托付给了一个背着药箱的小童,让他从侧面的狗洞里爬出去……奴才看见了,奴才本想装作没看见……可……可是奴才的上司,百户赵谦,他拿奴才在乡下的老娘和妹子威胁奴才……他说奴才敢放走一个,就让人屠了奴才全家……”
“奴才……就指了路……”
常安的声音破碎了,他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是奴才……是奴才上报了那药童逃走的方向……这些年,奴才夜夜梦见夫人那双眼睛……她没有恨,只有哀求……奴才不敢求饶,奴才只求……只求死后,香主能恩准,把这块帕子……烧给夫人的坟前,就说常安……来世做牛做马,还您的恩……”
他从地上捡起那块绣帕,那是当年混乱中,从那个襁褓上掉落的。
十年来,他偷偷藏着,每年清明,就对着它烧一炷香,聊以自赎。
周嬷嬷早已泪流满面,捂住了嘴,不让自己哭出声。
沈流苏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那张向来平静无波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裂痕。
她闭上眼,那晚的暴雨、马蹄声、母亲最后的回眸,再一次冲刷着她的神智。
但她没有哭。
许久,她缓缓睁开眼,眼中的波澜已再次归于平静。
她从袖中取出一卷尚未装订的《宫风治理录》手稿,和一支笔,递到常安面前。
“你想赎罪,光死不够。”她的声音清冷,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帮我写一段。就写——当年那些被逼着关上阀门、堵上生路的人,是怎么一步步,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别人手里的刀,变成了没有心的帮凶。”
常安愣住了,他抬起那张泪痕斑驳的脸,不敢置信地看着沈流苏。
这不是赦免,也不是惩罚,而是一条……他从未想过的路。
他颤抖着伸出双手,接过了那卷手稿和笔,重如千钧。
当他的指尖触碰到纸张的刹那,窗外檐角下,那串“正音组铃”竟无风自动,发出一声清越的脆响。
庭院中,那一株新移栽来的净魄兰,纯白的花瓣在月光下微微摇曳,仿佛天地也为这迟到了十年的忏悔,屏住了呼吸。
几日后,工部匠官冯承恩奉命带人修缮“悔心庐”的东厢。
他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将窗户开得更大,引更多光线进来,并在屋中设了书案与香台。
此地被重新命名为“醒愆堂”,专供那些曾犯下过错,却愿真心自新、记录过往的旧人居住。
在堂内的主梁之上,冯承恩亲手用刻刀,留下了一行隽秀的小字:“风可吹灰,亦能扬清。”
竣工那日,常安主动带领其余六名宦官,将悔心庐中堆积如山的历年焚香残账、内廷用度旧档,分门别类,重新整理归档。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补全了许多记录中的空白和暗语,竟奇迹般地,将脂泽坊近三年缺失的出入库记录,完整地复原了出来。
傍晚,沈流苏拿到了这份由七名“罪人”亲手整理出的“忏悔账”。
她没有翻看,而是将其封入一个特制的紫檀香匣,郑重地放在了百草苑高塔顶层,那尊象征着香政传承的传道炉旁。
她对身旁的周嬷嬷轻声说:“从前在家里,爹娘只教我们如何辨香、调香。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香,也能听人说话。”
那块被常安珍藏了十年的褪色绣帕,已被她亲手洗净、熏干,用金线小心翼翼地缝进了一个新的香囊里。
香囊没有佩在身上,而是被她挂在了高塔最高的檐角,就在那串“正音组铃”的旁边。
每当风起,铃声清越,那只小小的香囊便会随风轻轻摆动,像一只终于找到回家路的手,在向着过往,也向着未来,不知疲倦地挥舞着。
秋意渐浓,宫中的风向也悄然变了。
内务府的采办们不再频繁出入脂泽坊,而是转向了兵仗局和御马监。
一种不同于脂粉香气的,属于皮革、金属和草料的干燥气息,开始在宫中弥漫。
连带着,百草苑也接到了一张来自养心殿的、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新香单。
这一次,皇帝要的,不再是安神静气的文雅之物。
单子上的每一个名字,都透着一股凛冽的、属于山野与征伐的悍然之气。
一场盛大的、属于强者的游戏,即将在金色的秋日里,拉开序幕。
《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纵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纵小说!
喜欢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废柴才女靠种田香飘整个后宫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