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灯计划”执行完毕后,星火联邦进入了一种表面平静、内里高度紧张的等待状态。所有与异宇宙“噪音”监测相关的设备灵敏度被调到最高,泛银河学院的数据中心几乎将所有算力都投入了对信号的分析中。
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
异宇宙的“噪音”依旧如常,那混沌而富有韵律的分形结构在宏观尺度上没有任何显着变化。仿佛那盏精心点燃的“风灯”,其光芒在多元宇宙的浩瀚中,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一些当初反对计划的声音开始重新浮现,认为这只是一次徒劳的能量浪费,甚至可能已经引火烧身而不自知。就连“界域探针”项目组内部,也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失望情绪。
然而,首席科学家艾德里安·沃尔和他的核心团队并未放弃。他们坚信,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而对方(如果存在“对方”的话)的理解和反应,可能需要远超人类想象的时间尺度。他们调整了策略,不再期待立竿见影的“对话”,而是开始寻找更细微、更长期的关联性证据。
转机发生在“风灯计划”执行后的第十五年。
一位名叫莉莎·陈(一位在“新芽”远航后加入学院的年轻数据科学家,以其对复杂模式识别的天赋而闻名)的研究员,在例行比对海量数据时,注意到了一个此前被忽略的细节。
她发现,在“风灯”信号发出后大约第十年,异宇宙“噪音”那庞大分形结构的某个极其微末的、原本处于缓慢湮灭状态的次级分支,其衰变速率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 减缓。这种减缓并非永久性的,持续了约等于本方宇宙三个标准月后,又恢复了之前的衰变趋势。
这个变化太微小了,微小到淹没在背景波动中,完全不足以证明任何东西。但莉莎没有放过它。她假设这是一种回应,并以此为基础,反向推导如果是回应,其编码方式可能是什么。
经过数月的复杂建模和推演,她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那个次级分支衰变的减缓,其时间模式,如果映射到本方宇宙的物理常数框架下,恰好可以解释为一段极其简短的、基于 宇宙常数比例 的 数学呼应!
这段“呼应”不包含任何语言信息,其内容仅仅是重复了“风灯”信号中代表本方宇宙 光速与普朗克常数比值 的那个特征值!就像一个孩子在听到一个陌生的音调后,尝试着用自己能发出的声音去模仿那个音调的高低。
这不是对话,甚至算不上语言。但这无疑是一个 确认!一个来自异宇宙的、非人格化存在的确认!它接收到了“风灯”信号,理解了其中关于本方宇宙基础规则的标识部分,并以它那独特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基于规则本身的、最基础的回应——“我听到了,这是你所在的规则。”
当莉莎将她的分析和证据在“界域探针”项目组内部会议上公布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达一分钟的绝对寂静。
随后,爆发出的是无法抑制的、震撼的狂喜!
他们成功了!“风灯”没有被无视!在多元宇宙的彼岸,确实存在着一个能够感知、并能以某种形式理解规则信息的“存在”!第一次,跨越宇宙的、非敌意的信息交互,得到了证实!
消息被严格控制在小范围内,但足以让所有知情者振奋不已。艾德里安·沃尔亲自向联邦议会和泛银河学院高层做了汇报。
“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艾德里安总结道,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我们证明了跨宇宙的信息交互是可能的。虽然对方的‘语言’我们才刚刚触摸到皮毛,但这扇门,已经被我们推开了一道缝隙。”
下一步,是尝试发送更复杂的信息?还是耐心等待对方可能发出的、更丰富的信号?亦或是开始尝试解读“噪音”中可能蕴含的其他信息?
无论选择哪条路,星火联邦都已然不同。他们不再是孤独地存在于自己的宇宙泡中,他们与一个浩瀚、古老、思维方式可能完全不同的“邻居”,建立了最初级的、基于规则认知的联系。
未来的道路,依旧充满了未知,但第一次,前方出现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芒。
喜欢无序穿行者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无序穿行者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