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定格时刻
晨光熹微中,王超完成了今日的秒杀。当看到系统界面显示的商品时,他不由得眼前一亮。【一分钱秒杀区】是【莲藕500斤】、【白萝卜500斤】、【羊肉10斤】,而【一元秒杀商品区】则出现了【相机一个(附胶卷10卷)】和【带鱼罐头一箱】。
看着系统空间里突然多出的物资,王超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了那台相机上。这是一台老式的海鸥牌相机,黑色的机身透着沉稳的光泽,附带十卷胶卷。王超小心翼翼地取出相机,在手中仔细端详。穿越前他习惯了用手机拍照,对这种需要装胶卷的老式相机感到既陌生又新奇。
相机盒里还附着一本薄薄的说明书。王超坐在窗前,就着晨光认真研读起来。光圈...快门...焦距...他轻声念着这些陌生的术语,手指不自觉地模仿着调整相机的动作。说实在的,这些复杂的操作让他有些头疼,但想到能记录下工人们技术创新的瞬间,他又充满了干劲。
超儿,在看什么呢?李秀兰端着稀饭走进屋子,看见儿子手中的相机,惊讶地停下脚步,这是...相机?
朋友借给我用的。王超早就想好了说辞,我想着给厂里的技术攻关小组拍几张照片,做个宣传。
王刚闻声跑进来,好奇地围着相机打转:哥,这就是相机啊?我们学校只有校长有一台,可贵了!你会用吗?
正在学呢。王超翻看着说明书,应该不难吧。
吃过早饭,王超把相机仔细装进挎包,骑着自行车前往玻璃厂。一路上,他都在心里默念着说明书上的操作要点,但那些专业术语还是让他有些云里雾里。
到了厂里,王超先找到马清波,把拍照的想法说了出来。
拍照?马清波有些意外,这倒是新鲜事。不过确实是个好主意,可以把技术攻关小组的成果记录下来。
我想着,王超从挎包里取出相机,今天正好是他们试验分级冷却工艺的关键时刻,拍些照片洗出来,配上文字说明,挂在厂里的宣传栏上。
马清波接过相机看了看,疑惑地问:你会用这种相机吗?我听说操作起来挺复杂的。
研究了一早上,应该没问题。王超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上午九点,王超来到技术攻关小组所在的车间。老张头和雷师傅正在指导工人们调试设备,小李和其他几个年轻工人专注地记录着数据。
各位,今天咱们记录一下工作过程。王超举起相机,我给大家拍几张照片。
工人们顿时兴奋起来。在这个年代,能拍照可是件稀罕事。
拍照?我这一身工装...小李不好意思地整理着衣领。
就是要拍大家工作的真实样子。王超回忆着说明书上的步骤,手忙脚乱地装好胶卷,老张头,您和雷师傅继续指导,我抓拍几个镜头。
王超透过取景器观察着车间里的场景,试着调整焦距。可是他发现取景器里的影像总是有些模糊,无论他怎么转动对焦环,都难以找到最清晰的那个点。
一声,他按下了第一次快门,心里却有些忐忑。
接下来的拍摄过程中,王超更是手忙脚乱。有时候忘记调整光圈,有时候快门速度设得不合适。工人们都很配合,摆出各种工作姿势,但王超总觉得取景器里的画面不够理想。
王副厂长,这样行吗?老张头有些拘谨地问,保持着指导工人的姿势已经好一会儿了。
再坚持一下...王超满头大汗地调试着相机,这个对焦环怎么这么难用...
最终,在王超半懂不懂的操作下,一整卷胶卷总算拍完了。虽然心里没底,他还是对工人们说:拍得不错,等照片洗出来大家就能看到了。
中午休息时,王超把相机带回办公室,小心翼翼地取出胶卷。他记得说明书上写着,拍完的胶卷要避免曝光,得尽快送去冲洗。
趁着午休时间,王超骑着自行车来到县城唯一的一家照相馆。老师傅接过胶卷,仔细检查后说:后天来取吧。
两天后,王超满怀期待地来到照相馆。老师傅把一叠照片递给他,皱着眉头说:同志,你这拍照技术还得练练啊。你看这一张,人影都是糊的;这一张对焦没对好,人脸都看不清;还有这几张,曝光都不对...
王超接过照片,脸一下子红了。果然,大部分照片都存在各种问题:有的整个画面都是模糊的,只能勉强认出个人形;有的虽然背景清晰,但工人们的面容却模糊不清;只有少数几张还算看得过去。
老师傅,我是第一次用这种相机...王超不好意思地解释。
看得出来。老师傅指着其中一张相对清晰的照片说,像这张就还行,但其他的...可惜了这么好的场景。
王超看着那些模糊的照片,心里很是懊恼。忽然,他灵机一动:老师傅,能不能请您帮个忙?我们厂里有个技术创新的重要活动,想请您去帮忙拍些照片?
老师傅想了想:倒是可以,不过得收点费用。
费用没问题!王超连忙说,那就说定了,明天上午我来接您。
回到厂里,王超把情况向马清波汇报了。马清波看着那些模糊的照片,忍不住笑了:看来这拍照还真是个技术活。请专业人士来拍是对的。
第二天,王超特意请照相馆的老师傅来到玻璃厂。老师傅背着专业的器材,一进车间就开始了工作。
这里的自然光不错,在这个角度拍一张。老师傅熟练地调整着相机,这位老师傅,请您继续刚才的动作,对,就是这样...
在王超手中显得笨拙的相机,到了老师傅手里就像听话的孩子。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时而调整灯光,很快就捕捉到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这才叫拍照啊。小李看着老师傅专业的样子,小声对王超说。
王超苦笑着点头:看来我还是专心搞管理吧。
专业的就是不一样。老师傅不仅拍下了技术攻关小组工作的场景,还特意设计了几组集体照。他让工人们自然地围在设备前讨论,捕捉他们专注的神情;又安排老张头和雷师傅在现场指导年轻工人,记录下技术传承的珍贵时刻。
一周后,当王超再次来到照相馆时,老师傅递给他一叠清晰度极高的照片。每一张都生动地展现了工人们技术创新的风采:老张头专注指导时额头上的皱纹,雷师傅讲解原理时的手势,小李调试设备时认真的眼神...
这才配得上工人们的辛勤付出。王超由衷地说。
回到厂里,王超立即开始布置宣传栏。他把清晰的照片整齐排列,每张下面都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工人们下班时,纷纷被宣传栏吸引住了。
这张拍得真好,连我手上的工具都看得清清楚楚!
看我这个表情,当时正在想怎么解决那个技术难题呢。
老张头站在自己的照片前,久久凝视: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被拍得这么清楚。
马清波也来到宣传栏前,满意地说:这次的照片很有说服力。王副厂长,虽然你自己拍得不怎么样,但这个请专业人士的想法很好。
王超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专业的事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晚上回到家,王超把照相机收好,心里却在想着另一件事。这次拍照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在这个技术创新的时代,每个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作为管理者,他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人才,给他们发挥的舞台。
这个认知,比拍出好照片更重要。
第一百八十七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