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标环节尘埃落定,众人的兴致却未减分毫。墨老见时机成熟,示意助手请出最后一件,也是他个人极为珍视的一件藏品——一幅清初“四王”一脉的山水立轴。
苏沐晴注意到阁内的声讯频率明显升高,似乎发生了令人激动的事件。她立刻调整监听频道,同时扫视所有外围监控画面。
“各小组注意,核心区域情绪波动显着,保持最高警戒,排查一切可疑信号。”她冷静下令,指节因微微用力而泛白。尽管相信周大哥的能力,但职责所在,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这种在喧嚣之外的默默守护,是她表达关心的独特方式。
画卷徐徐展开,露出典型的清初仿古山水风格,笔墨苍润,气韵不俗,引得齐老、李院长等人连连点头。
“此画乃老夫十年前所得,笔法严谨,深得宋元遗意,一直以为是王时敏早年仿黄公望的精心之作。”墨老介绍道,语气中带着自豪。
众人围拢观赏,赞不绝口。唯有张三丰立于画前,目光沉静,片刻后,他微微蹙眉,轻轻“咦”了一声。
这一声虽轻,却在安静的厅内格外清晰。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周小友,莫非此画……也有不妥?”墨老心头一跳,连忙问道。经过前两次,他已对张三丰的眼光深信不疑。
张三丰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更近一步,几乎贴着画面细看,手指虚悬于画作上方,仿佛在感受着什么。数息之后,他缓缓直起身,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墨老,此画本身,笔墨精到,确是清初佳作,并非伪作。”他先肯定了画作的价值,让墨老稍松一口气,但接下来的话却让众人屏息,“然而,我观此画纸张厚度有异,墨色层次之下,隐有宝光内蕴。若我所料不差,此清画不过是外层裱褙,其下……当另藏乾坤,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画中画?”李院长失声惊呼,她是纸张和织物研究的专家,立刻凑近仔细观察纸张边缘和墨色渗透情况,越看神色越是惊疑,“周先生所言……确有可能!这纸张的叠加方式,这墨色的吸附感……我以前只在文献中见过类似记载!”
满座皆惊!画中藏画,这在收藏界是只存在于传说中的轶事!
“可能……分离吗?”墨老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既是期待又是害怕失望。
“需请技艺最高、心最细的装裱师傅,用古法‘水揭’之术,小心尝试。”张三丰沉稳道,“此术我曾于古籍中阅得要领,或可从旁协助。”
墨老毫不犹豫,立刻命人去请早已候在外间的、蓉城最富盛名的老裱糊师傅。同时,在张三丰的指挥下,于厅内临时布置出一张宽大案台,调好温湿度。
分离的过程极其缓慢而紧张。老师傅在张三丰精准的指点下,用特制的软毫刷蘸着温水,极其轻柔地湿润画作边缘。张三丰则立于一旁,神识微放,密切关注着两层纸张间极其微弱的粘合变化,不时出声调整水量、力度与角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厅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苏沐晴在指挥车内,也能通过音频感受到那份几乎凝滞的紧张。
终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后,清画的一角被成功掀起一小片!刹那间,一股更加古朴、庄严、柔和的气息隐隐透出!一抹不同于清画绢底的、更为细密古旧的绢丝底色,以及一道流畅而充满力量的朱红色线条显露出来!
“是朱砂线!看这线条力度和绢底……年代极古!”李院长激动得声音发颤。
墨老和齐老等人更是瞪大了眼睛,呼吸急促。
随着剥离范围逐渐扩大,一幅被精心隐藏在内的古画缓缓呈现在众人面前!那是一位跌坐于莲台之上的菩萨像,线条如行云流水,设色古朴典雅,尤其是菩萨那双微垂的眼眸,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仿佛能穿透时空,直视人心。虽然画作未有署名,但那种盛唐时期特有的丰腴华贵、气度恢宏之感,扑面而来!
“唐……唐代绢画!佚名菩萨像!国之瑰宝啊!”齐老声音哽咽,几乎老泪纵横。
整个厅内彻底沸腾了!所有人都被这旷世奇珍所震撼,更被张三丰那神乎其技的眼力与学识所折服。能从一幅毫无破绽的清画之下,洞察到被隐藏的唐代瑰宝,这已非“慧眼”所能形容,近乎于“道”!
墨老激动地抓住张三丰的手,嘴唇哆嗦着,半天才说出话来:“周……周先生……再造之恩!若非先生,此宝不知还要蒙尘多少岁月!老夫……老夫……”他已是语无伦次,对张三丰的感激与敬佩,达到了顶点。
基地内,秦雪和林芷琪虽未亲见,但通过断续传来的惊呼与描述,也能想象那震撼的场景。
“唐代绢画……周老师竟然连这都能发现!”林芷琪满眼小星星。
秦雪则若有所思:“这种基于微观感知和材料学原理的鉴定方式,超越了现有技术手段的极限。周老师的知识体系,深不可测。”
林婉晴更是心潮澎湃,对着好奇的赵启明解释道:“唐代绘画,尤其是佛画,重神韵、重气度。周大哥能隔着一层画感知到其下的‘神’,这需要对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文化气息有至深的领悟才行。这不仅是眼力,更是心灵的共鸣。”
当激动的心情稍稍平复,众人再看向张三丰时,眼神已彻底不同。那是一种对真正大师的敬仰,再无半分质疑与年龄的芥蒂。
“周先生真乃神人也!”
“今日方知,何为天外有天!”
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张三丰依旧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理所应当的小事。他对墨老拱手道:“恭喜墨老得此重宝。此画蕴含的慈悲祥和之气,于宅邸安宁亦大有裨益。”
墨老紧紧握着张三丰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经此一事,他与张三丰的关系已超越寻常忘年交,更添了一份深厚的知遇与感激。
今夜琅琊阁之会,因这“画中玄机”达到了高潮,而张三丰“周先生”之名,也必将随着这传奇般的事迹,响彻整个顶尖收藏与文化界。他所展现的,已不仅仅是鉴定之术,更是一种贯通古今的文化洞察力,令人心折。
喜欢玄门老祖在现代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玄门老祖在现代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