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石山的日子,是从敲打石头和砍伐树木开始的。
安顿下来的头三天,赵罗没让族人歇着。山坳里的旧矿洞虽能遮风挡雨,却破败得很——有的洞口塌了半边,有的洞内潮湿渗水,还有的布满了碎石。当务之急,是先把这些洞修整成能住人的地方。
“爹,二叔公,咱们得分工。”赵罗忍着胸口的疼,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用炭笔勾画着,“先挑三个最大、最结实的主洞——一个住老人孩子和妇女,一个放铁匠工具和粮食,一个当临时的铁匠铺。剩下的小洞,清理出来当储物间。”
他指着图纸上的标记:“清理山洞时,先把碎石运出去,然后用石块把漏风的地方堵上,再用树枝和茅草铺顶,挡雨。最重要的是,每个洞都要留两个出口,一个正门,一个靠后崖的侧门——万一出事,能有地方逃。”
“留两个口?那不是更冷?”有族人不解。
“安全比暖和重要。”赵罗沉声道,“咱们在这儿落脚,防的就是官府和流寇。多一个出口,就多一条活路。”
众人虽觉得新鲜,却也没反驳——这孩子死过一次,心思比以前细多了。
接着是防御。山口那处隘路是铁石山的咽喉,必须守住。赵罗让赵虎带着青壮去砍山里的硬木,又让人搬运山脚下的大块青石。
“虎哥,栅栏不能这么扎。”赵罗看到赵虎正指挥人把木桩直接往土里插,赶紧走过去。
“那咋扎?”赵虎抹了把汗。
“得先挖沟。”赵罗用脚在地上画了个沟的形状,“沟要挖深些,至少两尺,把木桩削尖了头,底部用火烤硬,再斜着埋进沟里,桩子之间用藤条捆死,外面再用石块垒一圈,把缝隙填上。这样不仅结实,敌人也难从底下刨开。”
他又指着隘路两侧的崖壁:“崖上也不能空着。找些粗长的树干,一头削尖,斜着往下固定在崖上,就像朝下的矛。谁要是想从崖上爬过来,这些树干就能扎穿他。”
赵虎看着赵罗画的图样,眼睛一亮:“对啊!这么一来,不管是从路上冲,还是从崖上爬,都难进来!小罗,你这法子比直接插木桩管用多了!”
不光是栅栏。赵罗还记得现代纪录片里看过的简易了望塔的样子,他让几个手脚灵活的后生,在山口往里一点、视野开阔的一块巨石上,用四根粗木搭了个架子,再铺上木板,架起半人高的护栏——这就是最初的了望点,白天黑夜都派人轮流值守,手里拿着削尖的长杆,一旦有动静,就敲锣示警。
他还让人在通往山坳的小路上,挖了几个浅浅的陷阱,上面用树枝和浮土盖着,陷阱里插些削尖的木刺——虽未必能伤人,至少能迟滞敌人的脚步,给了望点报信争取时间。
这些法子,说不上多精妙,都是些最基础的工程和防御思路,放在现代不值一提,可在只懂蛮力的族人看来,却透着股“门道”。他们照着赵罗说的做,果然觉得比自己瞎忙活要顺手得多,效率也高了不少。
赵远看着儿子拄着拐杖,在各个工地间穿梭,时而指点,时而亲自动手(哪怕只是递块石头、扶根木杆),眼里满是欣慰。他发现,儿子不仅胆子大了,脑子也变得格外清楚,那些想法,既实用又稳妥,竟比他和伯公这些老人考虑得还周全。
五天后,当最后一根木桩被夯实在山口的石墙里,当三个主洞的茅草顶铺好,当了望点上的铜锣挂起时,铁石山的简陋营寨,总算有了个雏形。
修整后的山洞虽依旧简陋,却干燥整洁了许多,地上铺着厚厚的干草,角落里堆着捆好的衣物和粮食,妇女们在洞口缝补衣物,孩子们在洞外不远的地方,由老人照看着,捡拾着地上的干柴,脸上有了几分活气。
山口的栅栏黑漆漆的,斜插的木桩和垒起的石块透着森然,崖上的“尖木阵”隐在荆棘里,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了望点上,一个后生正警惕地望着山下的方向,铜锣就挂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傍晚时分,炊烟从几个临时搭起的土灶上升起——那是用石块垒的,底下烧着枯枝,锅里煮着稀稀的野菜汤,还掺了点从家里带来的杂粮。虽依旧清苦,却比迁徙路上那几口干粮强多了。
族人围坐在灶边,捧着粗瓷碗,小口喝着热汤。看着不远处那些规整的山洞,看着山口那道坚实的栅栏,再看看了望点上的人影,心里那股悬着的惶恐,不知不觉淡了许多。
“总算……像个家了。”一个老人叹了口气,眼里有了丝暖意。
“是啊,有这栅栏挡着,夜里能睡踏实点了。”旁边的汉子接话道。
赵罗坐在父亲身边,也捧着一碗热汤。汤很淡,却暖和。他看着眼前这简陋却真实的营寨,看着族人脸上渐渐舒展的眉头,心里那块一直紧绷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不是什么坚固的堡垒,只是用双手和最基础的智慧,搭建起来的第一道壁垒。但它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他们在这荒山里,用血汗筑起来的第一个庇护所。
有了它,就有了安身的地方。
有了它,就有了对抗风雨和危险的底气。
夜色渐浓,了望点上点起了一盏微弱的油灯,像一颗警惕的眼睛,守望着铁石山的入口。山洞里透出昏黄的光,偶尔传出几声孩子的笑闹和妇人的低语。
铁石山的第一个夜晚,虽依旧寒冷,却有了一丝安稳的暖意。人心,在这第一道简陋的壁垒后,稍稍安定了下来。
喜欢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明末:从铁匠世家开始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