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指挥中心的合金门在身后无声合拢,将外界的喧嚣与混乱彻底隔绝。内部的光线是冷调的蓝白,无数全息屏幕上的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光斑跳跃在顾锦城和宋墨涵的脸上,映照出同样凝重却又截然不同的神情——他的如同历经千锤百炼、淬火后的钢,坚硬、冷冽,每一道轮廓都刻着决断;她的则像是覆于其上的深潭之水,表面沉静、温柔,内里却蕴含着能渗透最坚硬缝隙的坚韧力量。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液、臭氧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那是过度运转的精密仪器散发的气息,混合着人体紧绷的汗意,共同构成大战前特有的压抑氛围。
没有片刻寒暄,顾锦城径直走向中央指挥台,动作大开大合,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与精准,即使左臂被高分子固定带悬吊在胸前,也丝毫不影响他的效率,反而更添了几分从尸山血海中磨砺出的悍勇。他调出昆仑基地深层结构的全息投影,以及旁边小窗口里陈越略显疲惫但眼神坚定的口述记录。
“陈越用命换来的情报指向明确,”顾锦城的声音不高,却在宽阔的指挥室内清晰回荡,每个字都带着千钧分量,“‘昆仑墟’遗迹最深处,存在一个核心节点。那个黑色圆盘,是影响甚至关闭它的关键。”他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作战参谋、情报分析主任、技术主管,最后定格在刚刚风尘仆仆赶到、一身寒气还未散尽的“暗影”小队队长雷峰身上。雷峰个子不高,但站在那里就像一柄入鞘的军刺,收敛着锋芒,随时能爆发出致命一击。
“雷队长,”顾锦城沉声道,“这次突击任务,由‘暗影’担任主力。目标是突破菌毯活性最强的b7至d3区域,将黑色圆盘,或者以其能量抑制原理制造的仿生设备,安全送至核心节点。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最优渗透路线和至少三套应急预案。”
雷峰挺直脊梁,下颌线绷紧,眼神锐利如鹰隼:“‘暗影’明白!保证完成任务!”他的回应没有任何犹豫,只有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和对任务的绝对专注。这种纯粹到极致的军人气质,与顾锦城如出一辙,那是无数次生死边缘磨合出的信任与默契。
宋墨涵安静地站在稍侧的位置,她没有打断军事部署,只是默默打开自己的便携式终端,指尖飞快操作,将刚刚根据乔林体内能量残留数据和黑色圆盘扫描结果建立的能量抑制模型,同步到中央大屏幕上。复杂的能量流线图和频率波段清晰呈现。
“顾队,雷队长,”她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根据我的初步分析,黑色圆盘散发出的能量频率,与导致乔林昏迷、菌毯异变的能量存在某种相斥性。结合刚才在医疗区成功抑制局部菌毯活性的经验,我可以尝试对突击队员的防护服进行局部能量场改造,生成一个弱化的、可持续的‘谐波稳定场’。”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雷峰和他身后几名“暗影”队员刚毅的面孔,“这个力场或许无法完全阻止菌毯靠近,但应该能显着干扰近距离菌毯的感知和攻击性,为你们争取关键的喘息时间。”
说话时,她的视线下意识地飘向顾锦城受伤的左臂。那里,洁白的绷带边缘隐隐透出一抹暗红,在冷调光线下格外刺眼。她知道,以他的性格和对基地的责任感,绝不可能安然留在指挥中心。这个认知让她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泛起细密而持久的疼痛。
顾锦城几乎在同一时刻感受到了她那道带着温度与重量的目光。他没有回头,但紧绷的下颌线几不可查地柔和了一瞬,如同坚冰遇暖,裂开一丝微不可见的缝隙。他沉声道:“宋博士的技术支持至关重要。王技术官,立刻调动所有可用资源,全力配合宋博士,优先完成对‘暗影’小队防护装备的现场改造。时间紧迫,我给你们四十分钟。”
命令一道道下达,清晰明确。整个指挥中心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仪器,每一个齿轮都开始高速运转。键盘敲击声、通讯呼叫声、战术讨论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钢铁、数据和肾上腺素混合的味道,紧张而肃杀。
趁着战术小组围绕全息地图激烈讨论渗透路线的间隙,宋墨涵拿着一支小巧的医用注射器和一小卷特制固定带走近顾锦城。她声音压得很低,几乎成了气音,只有他一人能听见:“你的臂弯旧伤,加上这次韧带撕裂,下一次能量冲击如果再来,很可能会引发大面积崩裂,后果严重。我必须给你做一个更稳固的肌腱支撑固定,并且注射一剂高浓度生物修复剂。它能加速局部细胞再生,也有强效镇痛作用,能让你在未来几小时内保持至少百分之九十的肢体功能。”
顾锦城终于侧过头,对上她写满担忧的眼眸。那里面没有怯懦或软弱,只有一种基于职业本能和更深层、无法言喻情感的深切关怀。他也看到了她眼底无法掩饰的淡淡青黑,知道她为了分析数据、建立模型,恐怕已经连续数十小时未曾合眼。
“好。”他没有丝毫犹豫。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保持个人最佳状态是对整个团队、对肩上的责任负责。他简短的回应里,是超越言语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宋墨涵示意他坐到旁边临时搬来的休息椅上。她熟练地打开微型医疗箱,取出剪刀、消毒喷雾和新的绷带。当她动作轻柔却异常稳定地解开他原有的固定带时,周围嘈杂的声音仿佛瞬间远去。看到纱布下因持续活动而微微渗出的血色和组织液时,她的指尖几不可查地颤抖了一下,但呼吸之间便已重新稳定,眼神恢复专注。
消毒、喷洒促进愈合的生物胶体、用特制的、带有微型传感器和支撑条的高分子固定带进行重新包扎。她的动作流畅而精准,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仿佛在完成一项至关重要的精密实验,又像是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当冰凉的修复剂通过无针注射器注入他臂膀肌肉的瞬间,顾锦城肱二头肌本能地绷紧,随即一股温和而深沉的暖流从注射点扩散开来,迅速驱散了持续折磨他的隐痛和僵硬感。
整个过程,两人都没有再说话。指挥中心的喧嚣成了模糊的背景音,他们之间仿佛存在一个无形的结界,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他微微低头,能看到她浓密卷翘的睫毛在眼睑下投落的淡淡阴影,能闻到她发间极淡的、属于实验室的清洁气息,混杂着一丝清甜的消毒水味道,这熟悉的气息奇异地抚平了他内心因战局而翻涌的杂念,让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冷静。
她打好最后一个牢固而平整的结,指尖无意间划过他手腕内侧裸露的皮肤,那一点微凉柔软的触感,像投入冰湖的石子,在他向来波澜不惊的心底漾开一圈圈细微却持久的涟漪。
“好了。注意尽量不要进行爆发性发力。”她抬起头,轻声叮嘱,正好撞进他深邃的目光里。那目光不再仅仅是属于最高指挥官的冷静与锐利,还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滚烫的、沉重的、只对她才会不经意流露的复杂情绪——有关心,有嘱托,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明的歉疚。
“谢谢。”他声音低沉,如同大提琴最低音的鸣响,稳稳地拂过她的耳膜,带着某种承诺的分量。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略带沙哑却充满活力的女声,打破了这短暂的静谧:“报告!前线医疗官,苏宛,奉命报到!”
两人同时转头,看到一位穿着合体深灰色作战服,身姿挺拔如小白杨,扎着利落高马尾的年轻女性不知何时已站在几步之外。她脸上带着长途急行军后的疲惫,风尘仆仆,但一双杏眼却明亮有神,如同淬火的星辰,正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好奇和职业性的审视目光,在顾锦城和宋墨涵之间快速扫过。最终,她的目光定格在宋墨涵身上,露出一个爽朗又不失敬意的笑容。
“您就是宋墨涵博士吧?久仰您的大名了!我是刚被总部紧急调来支援的前线医疗官苏宛,主要负责此次突击行动的随队医疗保障。”她向宋墨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动作干净利落,随即又转向顾锦城,语气转为纯粹的军人式汇报:“顾队,指挥部已正式批准我的临时调令,这是我的调令编码。”她抬起手腕,露出手腕上微型终端屏幕显示的授权码。
顾锦城快速扫过编码,点了点头,对宋墨涵介绍道:“苏宛是第三区最好的战地医生之一,尤其擅长极端环境下的创伤急救和生物污染处理,有过三次深渊探索任务的随队经验。”他的介绍简洁而有力,充满了对下属专业能力的肯定。
宋墨涵立刻回以友善的微笑,主动伸出手:“欢迎你,苏医生。你的到来太及时了。关于防护服能量场改造后可能对队员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以及针对菌毒素侵入的紧急医疗预案,我正需要和你这样的专家详细讨论。”
苏宛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新而充满力量的山风,吹入了指挥中心凝滞沉重的氛围。她专业、开朗、行动力强,而且显然对顾锦城这位战功赫赫的队长抱有纯粹的战友之情和发自内心的敬意,这让她迅速且自然地融入了核心团队。
随着苏宛的加入,医疗与技术支持的方案得以更加细化和完善。时间在争分夺秒中流逝,突击行动的最终方案也逐渐清晰、成型。
经过反复推演和风险评估,最终方案确定:由雷峰带领“暗影”小队全部六名精锐队员执行核心渗透任务;苏宛作为随队医疗官,携带特制急救装备同行;顾锦城坐镇指挥中心,统筹全局,监控所有传感器反馈,并亲自带领一支二十人的应急接应小队作为第二梯队,在接到信号后五分钟内即刻出发;宋墨涵则留守核心医疗区,一方面严密监控乔林的生命体征和能量变化,另一方面作为技术总后援,远程支持能量场设备的运行,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技术突变。
这个安排,理智而残酷地将顾锦城和宋墨涵暂时分隔在了风险系数不同的两个区域。
会议结束,众人没有丝毫耽搁,立刻起身离去,奔赴各自的岗位进行最后准备。指挥中心暂时空旷下来,只剩下顾锦城和宋墨涵,以及四周墙壁上无数屏幕依旧在无声闪烁的数据流,如同星河流转。
顾锦城从指挥台前站起身,步伐沉稳地走到宋墨涵面前。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右手,摊开掌心,向上。那是一只骨节分明、布满各种新旧薄茧和细微伤痕的手,指节粗大,充满了力量感。这是一双握惯了各种致命武器、下达过无数关乎生死的命令、也曾于废墟中亲手挖掘过同伴遗体的手。此刻,它却只是平静地、毫无防备地摊开,等待着她。
宋墨涵凝视着这只手,仿佛能看到其中蕴含的硝烟、重量,以及那深藏于钢铁之下、不易察觉的温柔。她没有任何犹豫,轻轻抬起自己略显冰凉的手,放入他的掌心。
他的手指立刻收拢,将她微凉而纤细的手完全包裹在内。那力量很大,带着军人特有的、仿佛能捏碎一切的坚定和不容置疑,却又在触及她皮肤的瞬间,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力度,流露出一种近乎本能的珍惜,生怕弄疼她分毫。掌心紧密相贴处,他灼热的体温迅速传递过来,驱散了她指尖因紧张和疲惫而产生的最后一丝寒意,也仿佛直接熨贴到了彼此剧烈跳动的心脏之上。
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更多一句的叮咛。只是一个简单的、在监控镜头死角短暂停留的、双手交握。
他要用这掌心的滚烫温度,告诉她:我收到了你的担忧,感受到了你的心意,也请你也感受我的决心与力量。前方纵是刀山火海,九死一生,我也一定会回来。
她则以指尖轻微却坚定的回握,传递着:我信你。一如往昔,信你能带领大家找到生路。我等你。我会在这里,守住我们的后方,守住希望的火种。
下一刻,他干脆利落地松开了手,仿佛卸下了最后一丝私人的牵绊,转身,大步走向那象征着责任与使命的中央指挥台,背影在冷光灯下如同不可撼动的山岳,沉稳而可靠。
她也深吸一口气,将掌心残留的他的温度紧紧握拢,抱起自己的资疗终端,毫不犹豫地转身,走向通往核心医疗区的通道,步伐依旧轻柔,却蕴含着一种风雨无法摧折的坚韧。
爱、牵挂、责任与誓言,在这冰冷而坚硬的钢铁堡垒中,在这人类存亡系于一线的危急时刻,从未如此刻般水乳交融,难分彼此。它们化作了无声的钢铁誓言,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各自的战场,为了同一个目标——守护所爱,夺取生存的权利,以及,那渺茫却必须追寻的……胜利曙光。
喜欢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战地医生和特战队军人相互救赎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