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孟娘子的福。”王员外眯眼,“当年你拒我礼,如今我可得补回这一碗。”
“补得起,就补。”她淡淡道,“可这碗要按行价算。”
王员外哈哈大笑:“价不价无妨。只要你这味,值几个钱都愿掏!”
他吃得满嘴油光,起身连连称妙,转头就命小厮打赏。
“娘子,你这铺,早晚得名满京城。”
孟鸢笑:“名是风吹的,饭才是真。”
傍晚,客散。
她独自坐在灶边,擦着手。火巷坊门外的街灯一盏盏亮起来,映得她侧脸柔和。
郑首坐在对面,啜了口温酒,感叹道:“你看啊,宫里的人吃惯好东西,最后还得来吃你这碗粥。”
“因为他们饿。”
“饿什么?”
“饿的不是肚子。”她笑着叹气,“是心。”
她想起太子的那句“她比我会养人”,嘴角微微一弯。
“他要真懂养人,就不会总让自己饿。”
孟鸢关门,收碗,把灶灰一层层敲干净。
灶上那口老铁锅被擦得亮亮的,映出一点灯火。
她把明日的豆子泡好,手掌在水里轻轻转动。那些豆滑得很,像小鱼一样。
“明日,”她自语,“做点新的吧。”
郑首在门口哈欠,“又想新花样?”
“人多,味不能旧。”
“那你想做什么?”
“汤饼。”
“汤饼?”
“韭菜末,蛋花汤,撒点胡椒。”她笑,神情明亮,“这京里的人啊,吃惯贵气,也该记起一点热气。”
风停,灯静。
火巷坊门外的牌匾还在晃。
月光照下来,恰好落在那三个字上——“孟记坊”。
她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转身进屋,轻声道:“家,也不过就这么大。”
窗外街灯一盏盏亮,豆香又一次沿着巷口,缓缓飘远。
京里的春,总是来得早。街上才露点绿,风就已经不冷了。火巷坊的天光一亮,锅灶那头的声音就开始了。
“娘子,您那汤饼要的面活好了!”
“好,水再沸一点。”
蒸汽白茫茫地卷上来,汤锅冒着声响,汤底是她昨夜炖的鸡骨清汤,混了几勺豆浆,颜色乳白,香气里带点豆甜。
孟鸢挽起袖子,手上全是面粉。她一边和面,一边抬头吩咐:“先下韭菜,再打蛋花。”
“娘子,这面是不是太软?”小伙计犹豫地问。
“软点才滑。人吃饭讲顺口,面也得听话。”
汤里打了蛋花,一瞬间金丝浮动。孟鸢用勺轻轻一搅,香气就往外跑。
外头的客人一早排成两行,有挑担子的、抬匣子的、还有穿青衫的读书人。街口的风一阵一阵,却都被这香气压住。
“孟娘子,来碗汤饼,重辣!”
“我也要!昨儿的豆花吃完,梦里都是味!”
孟鸢笑着应,一手擀面,一手抄勺。
“慢些都有,锅里不急。”
郑首坐在柜台后头记账,瞅着门口的人流忍不住笑,“你这铺子都快赶上官宴了。”
“官宴吃不得饱。”她笑着道。
第一锅汤饼起锅时,香得能叫人眼睛发亮。热汤顺着碗沿冒气,韭菜绿得透亮,蛋花浮在面上,几颗胡椒粒在汤面打着转。
“好香啊……”一个挑夫喃喃。
孟鸢把碗递过去:“趁热喝,小心烫。”
那挑夫喝一口,眼眶立刻红了。
“娘子,这味真像家。”
“那就多吃几口。”她笑。
不多时,巷子口都挤满了人,远处的商贩干脆也跑来排队。
到了午时,苏明又出现了。
他进门时被热气一冲,脸上笑意都化开了。
“好家伙,还真成香铺子了。”
孟鸢正在收面,没抬头,只淡淡问:“殿下又想吃粥?”
“不是。”苏明把信封放在柜上,“这次是圣旨。”
屋里一下子安静。郑首拿着算盘的手都停了。
孟鸢擦擦手,接过来,眼皮没抬就笑道:“这味还真传到上头去了?”
苏明低声道:“殿下封你为‘内膳总监’,掌宫外供膳,赏银百两。”
孟鸢看完,笑意不大,“赏银不用,名头可要。”
“你还真敢挑。”苏明忍不住笑。
“民以食为天,厨子做饭也算立命。宫外有人吃饱,也算功德。”
“殿下大概就是看上你这份嘴。”
孟鸢把信折好,塞进袖里。
“嘴厉害,不比手笨。”
夜里,人都散了。火巷坊的灯还亮着,锅里还剩一碗汤饼。孟鸢没舍得倒,盛出来自己吃。
汤不烫了,面却更柔。她一口口地吃,心底一点点平静下来。
窗外是春风,远处有卖花的小贩在吆喝。
“桃花新开啦——香得很——”
她停了下筷,嘴角微弯。
“香么?”她自言自语,“我的汤更香。”
郑首在门外扫地,听到她的笑声,抬头看见她在灯下低着头,影子落在墙上,暖得让人心安。
第二日清晨,一封书信从清水镇寄来。
周临安的字更稳了,他写道:
“嫂嫂,家中安。娘每日还在做包子,说若有缘再开铺,名也得叫孟记。”
孟鸢看着信,眼前模糊了一瞬。她轻轻合上信,靠在门口。
“孟记。”她低声重复,嘴角一点一点地扬起来。
“这名字,真好。”
春天彻底开了。火巷坊门前新栽的槐树发了芽。孩子们跑来跑去,香味混着笑声,一整条街都亮堂堂的。
孟鸢坐在灶前,袖口一挽,面粉飞扬。她轻声喊:“水再加半瓢,汤饼得稀一点,才顺口。”
她一边说,一边笑,像是在跟什么人对话。
……
火巷坊的早晨越来越热闹。
豆花、汤饼、烙饼、葱馃子……摊位前一溜排开,香气在街巷间转来转去。
孟鸢一抬头,就能看见街角晒谷的老太太,能听见挑夫吆喝让一让,那声音带着人气儿,她每听一回,心底都踏实一回。
“娘子,今日的面卖光了。”
“那就收锅。”
郑首在柜台后头数账,念叨着:“才辰时,就收?你这生意也忒好了。”
“太早收也不好,味要留人,不是喂人。”孟鸢笑着收拾桌案,把擀面杖、漏勺、砧板都擦得亮亮的。
她说话轻,可眼底有火气。她知道,味这东西,留一分人情才香长。
午后,来了个穿青衫的年轻人。模样清俊,举止儒雅,一进门就朝她行礼。
“请问这‘孟记坊’,可就是那位孟娘子开的?”
“你问她做什么?”郑首抬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警惕。
“我是京兆府的书吏,”那人笑笑,从袖里取出封信,“太子殿下有旨。”
孟鸢擦干手,走过去,接过信,拆开看了一眼。上头的字寥寥——
“火巷坊味传三街,百姓皆食,特赐‘春食三碗’匾,以示嘉勉。”
她看完,只轻轻一笑。
“春食三碗,好名字。”
书吏也笑,“殿下说,一碗养身,一碗养心,一碗养情。”
“他会说话。”孟鸢淡淡应。
“娘子不回宫谢恩?”
“谢什么?”她抬眼,“做饭的人,谢的是能吃饭的人。”
书吏怔了怔,随后拱手道:“娘子果然不凡。”
匾额三日后送到,乌木雕金,气势不俗。
火巷坊的伙计们都围着看,连郑首都啧啧称奇。
“这下你是名人了。”
孟鸢笑笑,“名字能吃吗?”
“不能吃,但能传。”郑首感叹,“咱这味要是真留在史里,可就是造福百姓的事。”
“我只求有人吃饱。”她擦了擦匾角,眼底亮了亮,“写史太远,吃饱眼前。”
这天傍晚,巷口多了几个文士模样的客人,他们不吵不闹,排队安静,落座后还吟诗相对。
“此味惟一碗,平心即春风。”
“好诗!”
孟鸢站在灶边听着,忍不住笑。苏明在角落看了她一眼,笑着摇头:“你看,你那一碗粥,能叫诗人开口。”
“那是他们饿得久。”她顺手递给他一碗新出的汤饼,“你不饿?”
“饿。”他接过碗,笑着吹汤。
孟鸢看他喝得急,摇了摇头:“你这人,文书一肚子,吃相倒像个苦力。”
“苦力也得活。”他笑着回,目光却在她脸上停了片刻,“你呢?真准备一直留这儿?”
“留。”
“宫里也没召你?”
“殿下若真懂吃,知道不该再召。”
苏明怔了怔,低笑:“你真敢说。”
孟鸢一边擦灶台,一边淡淡道:“我做饭,不做梦。”
夜深,街上的摊子都收了,只火巷坊的灯还亮。孟鸢坐在门口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一碗凉了的汤饼。
风从街那头吹来,带着豆香与花香。她抬头看见天边一弯月,心底忽然一静。
这几年她走的路,从清水镇到京城,从寡妇到膳首,从锅烟到宫香,仿佛什么都经历过了。可现在,她才真正觉得活着。
“嫂嫂。”
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孟鸢一愣,抬头,门口正站着周临安。
少年穿着浅蓝衣,已经长成青年模样。背上背着书箱,眉眼却依旧清朗。
“你怎么来了?”她笑着起身。
“我考中举人了!”
她怔了怔,心头一热,伸手轻轻拍他肩,“好。真好。”
“娘说,嫂嫂不在家,她不放心,我得来看看。”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这是家里做的豆干,说你爱吃。”
孟鸢接过,指尖一颤,声音有点哑,“娘还好?”
“很好。她说,现在能安心等我娶媳妇了。”
孟鸢笑出声,眼底却泛了光。
“那我也能安心做饭了。”
夜更深了,火巷坊的灯暖得像月。孟鸢坐在门口,把那包豆干拆开,一口一口吃。
“味淡了些。”
“嫂嫂做得更香。”临安笑着说。
“这味淡得好,能让我想家。”
她一边吃,一边笑。笑着笑着,眼角有水光闪。
郑首端着茶出来,愣了愣:“哟,今儿还有亲戚来啊?”
孟鸢笑着招手:“郑叔,这是我弟,周临安。”
“好,好。”郑首笑,“难怪看着眼熟。”
那一夜,火巷坊的人多了几张笑脸。汤饼、豆花、萝卜干,香味一层压一层。孟鸢看着锅里的滚汤,心头忽然浮起一句老话——
“人要吃饭,饭要有人。”
她这辈子算是明白了。
次日天一亮,街口的幡子又被风吹起。
孟记坊·春食三碗五个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人们说,这巷子从此成了京里最香的一条街。
孟鸢听见,有人背地里喊她——
“那位孟娘子,手有神火,心有人味。”
她只是笑着摇头。
外头的风起了,孩子的笑声混在街头的吆喝里,春天的气息彻底活了。
“娘子,今日得多备点料。”
“多备没用,锅就这么大。”孟鸢笑着回,手里揉面,掌心的温度透着一股安稳。
郑首在柜后数钱,嘴里哼着小调,见她抬头,笑道:“再这么红,怕是要请个账房了。”
“多请人,不如多添几碗汤。”孟鸢淡淡道。
苏明推门进来,笑声先到:“可别添太多,殿下那边又来催。”
“催?”孟鸢一挑眉,“宫里那口胃还没养好?”
“殿下说,这坊里的味比宫香还真。”
孟鸢叹气,笑出声:“他啊,是馋人。”
苏明坐下,接过伙计端来的豆花,喝了一口,赞道:“这味真不改。”
“改了,人也变。”
“可你这火巷坊一开,人都变成了吃货。”
孟鸢抿唇,笑意淡淡,“吃是人的本事,饿也是。”
这日午后,来了个老太太。她衣衫旧,却面色清秀。手上拿着一篮青菜,走到门口犹豫了好久。
孟鸢瞧见,招手道:“婆婆,想吃什么?”
“我不吃,我……我想讨点豆渣。”
“豆渣?”孟鸢笑,“这好说。”
她拿了个小竹碗,盛了些,递过去。又舀了一勺热汤倒进去。
“这渣干吃噎人,拌点汤才下口。”
婆婆愣了下,忙连声道谢。端着那碗坐在门边,喝得满眼泪光。
孟鸢看着,没去打扰。郑首叹气:“娘子,你这心太软。”
“吃上一口热的,她能少冻一夜。”
“可你这一来一去,生意得亏。”
孟鸢轻笑,“钱再赚,人心要留。”
苏明带着那信,神情古怪。
“殿下要设‘京膳会’,请你为首。”
“京膳会?”
“京城所有食坊、酒楼、膳厨都在榜上。殿下说,你是首席。”
郑首听得眼都直了,“娘子,你这可要当官厨了。”
孟鸢却只是淡淡一笑:“宫膳、坊膳不过是锅不同。只要火稳,哪儿都一样。”
苏明压低声音,“但这次……恐怕不只是做饭。殿下要借你这人气,定民心。”
孟鸢沉默。片刻,她抬头笑了,“我会做饭,别的不会。若能安人心,也算值。”
喜欢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守寡后,我靠美食随机摆摊暴富啦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