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
深秋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像无数根银线,斜斜地打在实验室的玻璃窗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邓鑫元站在窗前,目光透过水痕望向外面灰蒙蒙的校园,香樟树的叶子被雨水打湿,耷拉着脑袋,像极了此刻他沉重的心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冰凉的窗台,节奏随着思绪愈发急促。
桌上摊着一份《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报告》,A4纸的边缘被反复摩挲得有些发卷,白纸黑字格外刺眼:过去一年,学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0篇,其中ScI收录32篇;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8项;可真正实现产业转化的成果仅2项,转化收入不足50万元。这组数据像一根刺,扎得邓鑫元心口发疼——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纸面上,不能只用来评职称、拿奖项,否则办大学的意义何在?
“邓校,不是我们不想推进转化,实在是太难了。”科研处长老陈顶着一头湿发走进来,手里攥着一把滴水的雨伞,他搓着冻得发红的手,语气里满是无奈与焦虑。将一叠厚厚的企业反馈函推到邓鑫元面前,老陈继续说道:“计算机学院林博士团队研发的工业数据分析算法,我拿去给省科技厅的专家看过,技术参数在国内同领域都排得上号,可找了经开区的十几家制造企业,要么说‘现有系统稳定运行多年,没必要冒风险换新技术’,要么嫌‘前期调试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没保障’;农学院周志强院长那边更头疼,他们的智能灌溉模型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能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可到了周边县区的田间地头,因为不同地块的土壤墒情、地形坡度差异太大,模型参数根本适配不了,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直截了当说‘这技术太理想化,不接地气’。”
邓鑫元拿起林博士团队的算法报告,深蓝色的封皮上印着“工业生产线实时数据分析优化系统研究”,扉页上还留着林博士工整的手写备注:“此算法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20%,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线,成本仅为进口系统的1\/3”。他清晰地记得三个月前,林博士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抱着这份报告冲进自己办公室,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邓校,我们团队熬了半年夜,终于攻克了抗干扰算法难题,要是能推广出去,多少企业能受益啊!”可现在,这份凝聚着团队心血、能创造实际价值的技术成果,却只能被束之高阁,躺在纸面上无人问津。
“我们不能守着实验室等企业找上门,被动等待只会让更多成果烂在手里。”邓鑫元猛地合上报告,语气坚定如铁,“得主动出去找市场,找需求,把技术送到企业眼前,把问题带回实验室解决。”他抬眼看向老陈,“明天我带队,你立刻通知林博士,让他准备好技术演示方案;再叫上计算机学院的张敏院长,她熟悉产业需求,一起去走访江城的制造企业,一家一家谈,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得试试。”
老陈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好!我今晚就联系林博士和张院长,把企业名单再梳理一遍,优先挑有合作基础的走访。”
第二天一早,雨还没停,天色依旧阴沉。邓鑫元穿着深色防雨外套,带着老陈、林博士,还有计算机学院院长张敏,驱车前往江城经开区。车子在雨中缓缓行驶,车窗上的雨刮器不停摆动,却总也刮不尽模糊的视线,正如他们此刻对科研转化的迷茫。
第一站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的中型企业,负责人王总听完林博士的技术演示,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敲击着,沉吟片刻后直接摆了摆手:“邓校长,感谢你们专程过来,但我们真的不能冒这个险。我们现在用的是德国进口的数据分析系统,虽然维护成本高,但运行五年没出过大问题。你们的算法确实有优势,可换系统需要停机调试,生产线停一天就是几十万损失,我们中小企业扛不起这个风险。”
第二家是生产五金配件的小厂,厂长听完介绍,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邓校,不瞒您说,我们今年效益不好,连工人工资都得精打细算,实在没多余的钱搞技术升级,还是先维持现状吧,等以后效益好了再说。”
接下来的几家企业,要么以“技术不成熟”为由拒绝,要么用“资金紧张”搪塞,接连碰壁让车厢里的气氛愈发沉闷。走到停车场时,林博士踢了踢路边的积水,闷声说道:“邓校,要不算了吧。搞转化这么难,费时费力还没结果,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写论文、申项目上,至少能评职称、拿经费,对个人发展更实在。”
张敏也叹了口气,推了推被雨水打湿的眼镜:“邓校,林博士说的是实话,企业的顾虑不是没道理。他们要的是‘即插即用’的成熟技术,能立刻带来效益的解决方案,而我们的科研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相当于只画好了图纸,没造出成品,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桥梁’,企业自然不敢轻易尝试。”
“不行!绝对不能放弃!”邓鑫元斩钉截铁地说,声音在雨中格外清晰,“我们办的是理工大学,不是科研论文工厂!搞科研不是为了凑论文数量,不是为了个人评职称,是为了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地方产业发展出力。企业有顾虑,我们就想办法打消顾虑;技术不成熟,我们就到生产线上去完善,把实验室搬到车间里,让技术在实践中落地。”他看了看手表,时针指向下午两点,“下一家是华宇重工,负责人李斌是咱们学校2000届的校友,多少能讲点情面,或许能有转机。”
华宇重工的会议室里,暖黄色的灯光驱散了些许寒意。总经理李斌——一位头发微卷、穿着深色西装的中年男人,听完林博士的演示后,态度比其他企业客气许多,但语气里仍带着明显的犹豫:“邓校,张院长,林博士,感谢母校还惦记着我们这些校友。说实话,你们的技术我很感兴趣,可去年的教训太深刻了。我们引进了一所985高校的智能检测技术,派了三个资深工程师配合调试,折腾了半年都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耽误了两个大订单,直接损失近百万。现在公司管理层对高校技术都有阴影了。”
“李总,这次不一样。”邓鑫元推过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合作方案,方案封面上“校企联合试点,风险学校共担”几个字格外醒目,“我们不仅提供全套技术方案,还会派林博士带领核心团队驻厂调试,所有人员食宿、设备耗材费用全部由学校承担,不需要企业出一分钱;如果因为技术问题导致调试失败,影响了企业生产进度,学校按你们提供的日均产值数据,全额赔偿损失。”他顿了顿,目光诚恳地看着李斌,“而且,我们可以先在你们闲置的三号生产线上做小范围试点,这条线不承担核心生产任务,就算出问题也不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试点成功了,咱们再谈全面推广;要是失败了,所有损失我们扛,绝不连累企业。”
李斌拿起方案,逐页仔细翻看,眉头渐渐舒展。他抬眼看向林博士,眼神里带着审视:“林博士,你们团队真能驻厂调试?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吗?”
林博士立刻站起身,语气坚定:“李总放心,我们团队五个人都是项目核心成员,从算法设计到系统搭建全程参与,对技术细节了如指掌。只要企业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入驻,24小时待命调整参数,保证不耽误试点进度。”
李斌沉默了片刻,手指在方案上轻轻敲了敲,终于松了口:“行,邓校,看在您这份诚意上,也看在母校的情分上,我们试一次。下周一,你们就派人过来,我让生产部配合你们搭建试点环境。”
“太感谢了,李总!”林博士激动得搓起了手,连日来的沮丧一扫而空,“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保证把试点做好!”
张敏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向李斌伸出手:“李总,合作愉快!我们会尽快制定详细的试点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从华宇重工出来,雨势渐小,天边甚至透出一丝微弱的光亮。邓鑫元看着兴奋的林博士,语气依旧沉稳:“这只是科研转化的第一步,能不能成功,还得看后续的试点效果。张院长,你回去后立刻协调计算机学院,给林博士团队配足技术支持人员,把实验室的备用设备调配到试点车间,确保调试顺利;老陈,科研处要安排专人跟进试点进度,每天汇总问题,每周召开协调会,遇到技术瓶颈及时联系其他院系支援,绝不能让试点卡在任何一个环节。”
“明白!”张敏和老陈异口同声地应下。
车子驶离经开区,雨终于停了。邓鑫元望着窗外渐渐清晰的街景,心中的沉重消散了些许,但他清楚,这只是科研转化破冰的开始,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只要能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让成果服务于产业,再多的奔波与困难,都是值得的。
喜欢寻梦男孩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寻梦男孩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