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管感觉自己像吞了一只苍蝇,还是那种在咖啡杯里泡发了的。
林眠的崛起,对他而言不啻于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辣辣地疼在脸上,更堵在心里。那个他原本打算用来当替罪羊、随意拿捏的年轻人,不仅没被压垮,反而以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一跃成了苏总跟前的红人,项目实际的技术核心。
硬碰硬,看来是行不通了。会议上被当场怼到哑口无言的惨状还历历在目。王主管混迹职场十几年,深谙“打不过就加入,加入不了就搞垮”的厚黑哲学。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决定换一种策略。
周一上午的部门周会,气氛微妙。
王主管坐在主位,脸上挂着一副沉痛又带着几分欣慰的复杂表情。他照例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任务,语气平稳。但在会议接近尾声时,他话锋一转,目光“不经意”地落到了角落里的林眠身上。
“最后啊,我还要特别表扬一下林眠同志。”王主管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显得格外语重心长。
全体同事的目光,唰地一下聚焦过来。林眠正低头在笔记本上敲着什么(实际上是在完善设计文档的某个细节),闻声只是指尖微顿,并未抬头。
“林眠同志加入我们项目组时间不长,但进步神速,工作效率更是惊人呐!”王主管侃侃而谈,语气里的“赞赏”几乎要溢出来,“‘凤凰’项目这么复杂的系统重构,他一个人,短短几天,就拿出了远超我们预期的方案,得到了苏总的高度认可!这份能力,这种效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他挥舞着手臂,试图调动气氛。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几个同事下意识地交换了眼色。这话听着是表扬,但怎么品都觉得有点怪怪的。
“大家看看林眠同志!”王主管继续他的表演,手指几乎要指到林眠鼻子上,“人家从来不搞无效加班,到点就下班,效率却比我们这些熬通宵的人都高!这说明什么?说明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说明我们很多人啊,可能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话就有点刺耳了。几个平时以“勤奋”自诩、没少加班的同事脸色变得不太好看。
“所以啊,”王主管图穷匕见,目光扫过全场,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大家,尤其是某些平时看起来也很‘努力’的同事,都好好向林眠同志看齐!别一天到晚磨洋工,要拿出真本事,真效率!如果我们项目组每个人都能有林眠同志这样的效率,何愁项目不能成功?何愁公司不能发展?”
他刻意加重了“每个人”、“真效率”这几个词的读音。
会议在一片诡异的沉默中结束。
同事们低着头,收拾东西,鱼贯而出,没人说话。但空气中弥漫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和疏离感。
王主管最后看了林眠一眼,脸上带着一种“我为你好”的虚伪笑容,背着手,心满意足地走了。他这招“捧杀”加“孤立”,看似抬举,实则把林眠架在火上烤。你林眠不是效率高吗?不是特立独行吗?那我就把你捧得高高的,让你成为所有“效率低下”、“需要加班”的同事的对照面和假想敌。职场里,嫉妒是毒药,孤立是钝刀。他倒要看看,这个只会写代码的小子,怎么应对这种软刀子割肉的局面。
林眠是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室的。他对王主管那番话的深层意图洞若观火。ZZZ系统甚至在他视野里给出了一个简短的分析:【语言信号分析:表层为赞扬,深层蕴含挑拨离间、制造对立意图。目标:引发群体嫉妒,对宿主进行社会性孤立。】
低劣的手段。但不得不说,在某些环境下,往往有效。
效果立竿见影。
回到工位区,气氛明显不同了。
之前,虽然大家也会好奇围观、偷偷议论,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强者”或“异类”的好奇与敬畏,时不时还会有人来请教技术问题。但现在,那种微妙的氛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壁垒。
当林眠走过时,原本聚在一起小声讨论的几个同事会立刻散开,回到自己工位,假装忙碌。 他去接水,茶水间里正在说笑的人会瞬间安静下来,然后找个借口匆匆离开。 中午去食堂,原本偶尔还会有人试探性地问他“要不要一起”,现在,他周围三张桌子都会自动空出来。 甚至在他专注工作时,都能隐约感觉到从四面八方投来的、带着复杂情绪的目光——那里面有审视,有不服,有嫉妒,还有一丝被王主管话语挑拨起来的、自身焦虑转化而成的迁怒。
“向林眠看齐”?说得轻巧。他那效率是正常人能有的吗? “不搞无效加班”?活干不完不加班怎么办?难道都像他一样等着天上掉灵感? “真本事”?合着我们加班加点都是没本事、磨洋工呗?
王主管的话,像一根毒刺,巧妙地扎进了很多人敏感而焦虑的内心。
下午,技术讨论的氛围也变了。
当林眠就某个技术难点,在部门群里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时,回应者寥寥。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个同事不阴不阳地回了一句:“林大神的方法肯定高级,我们这些笨人得慢慢消化。” 另一个接口:“是啊,我们得‘努力’学习,不然跟不上林大神的‘效率’。” 然后群里就冷了场,没人再说话。以往,这种讨论总会引发一些积极的技术碰撞。
显然,公开的技术交流渠道,正在对他关闭。
项目经理也感到了这种变化。当他需要协调其他同事配合林眠的方案进行开发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老王啊,不是我不配合,我手头自己的活都堆成山了,实在抽不出人手啊。”一个小组长诉苦。 “他那方案太新了,我们组的人怕搞砸了,负不起这个责任。”另一个接口。 “能不能让林工自己先搞个demo出来?我们学习学习再说?”第三个提议,明显是想拖延。
项目经理急得嘴角起泡,来找林眠:“林工,你看这…大家好像有点…情绪?”
林眠从屏幕前抬起头,眼神平静无波:“情绪是他们的内部事务。排期是项目管理的职责。协作是合同规定的义务。”
项目经理被这三句硬邦邦的话砸得晕头转向:“话是这么说,可是…”
“没有可是。”林眠打断他,“方案已评审通过,资源已获授权。延迟交付,责任方很明确。你需要做的,是执行,不是调解情绪。”
项目经理看着林眠那双毫无情绪起伏的眼睛,忽然明白了。眼前这个人,根本不在乎是否被孤立,是否被嫉妒。他在乎的只有两件事:效率,和睡眠。所有阻碍这两件事的人事物,都会被他视为需要清除的障碍。
王主管那套职场厚黑学,用在普通人身上或许有效,但用在林眠身上,就像是试图用一根稻草去压垮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机器根本感觉不到稻草的重量,甚至会因为稻草阻碍散热而将其无情吹飞。
项目经理苦笑一下,硬着头皮去强推了。他发现,当自己拿着苏总签字的授权邮件,态度强硬地要求配合时,那些“情绪”和“困难”虽然依旧存在,但明显收敛了许多。毕竟,没人真想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孤立?确实有点。但林眠似乎完全不受影响。他依旧准时上班,高效工作,到点下班,雷打不动地午睡。那些疏远的眼神和刻意的回避,对他来说,更像是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乐得清静。
他甚至利用这份“清静”,更快地完成了核心模块的开发。
然而,绝对的孤立并未形成。总有那么一些人,更看重实际利益和技术提升。
赵哥,就是那个之前请教循环优化问题的老实人,在一次下班后,趁着人少,偷偷摸到林眠工位。 “林工,”他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那个…分布式事务补偿机制,我看了您的文档,还有点不明白…”他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附录c,上面写满了笔记。
林眠看了他一眼,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和流程节点。赵哥恍然大悟,千恩万谢地走了。
另一个年轻程序员,对技术有着纯粹的热情,也私下里通过内部通讯软件向林眠请教了几个问题,得到了清晰高效的解答后,发自内心地打出一行字:“谢谢林老师!您太厉害了!”
这些零星的技术火种,在冰冷的孤立氛围中顽强地闪烁着。
王主管察觉到了计划并未完全奏效。林眠似乎根本没被打压到,项目也在项目经理的强推和林眠的高效输出下,艰难但稳步地前进着。
他决定再加一把火。
几天后,又一次部门会议上,王主管再次“激情洋溢”地表扬了林眠的进度,然后话锋一转:“林眠同志效率如此之高,我们更不能拖后腿!为了项目整体进度,我决定,从今天起,各组要加强协作,全力保障林眠同志的开发工作!当然啦,林眠同志能力这么强,能者多劳,后续一些关键的、有挑战的模块,可能也要多承担一些……”
这几乎是在公开甩锅和道德绑架了。把压力和额外的工作量,用“表扬”和“能者多劳”的帽子,硬扣到林眠头上。
会议室里,不少同事低下头,嘴角露出幸灾乐祸或同情的冷笑。
林眠终于从笔记本屏幕上抬起头,看向王主管,语气平淡地开口:“王主管。”
“嗯?林工有什么高见?”王主管笑眯眯地问,准备迎接对方的推诿或不满,他正好可以再扣一顶“不顾大局”的帽子。
“根据项目排期和资源分配方案,”林眠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像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我的工作量已饱和。额外增加任务,需要对应延长排期,或者增加授权资源。请您明确指示,需要延长多少排期?或者,您计划从其他组协调多少人手给我?”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需要我临时指导其他同事,也可以。请按公司技术顾问标准,核算我的工时费用。我的内部工号是3078,您可以随时发起流程。”
王主管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有人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又赶紧捂住嘴。
他们想过林眠可能会拒绝,会反驳,却没想到他如此直接、如此…公事公办地把球踢了回来,还要核算工时费?!
这完全超出了王主管的职场斗争剧本!
“这…呵呵,林工说笑了,内部协作,谈什么费用…”王主管干笑着,试图挽回局面。
“协作是义务,额外指导是增值服务。”林眠纠正道,眼神清澈而认真,看不出半点开玩笑的意思,“公司规章第7章第3条有明确规定。或者,您认为我的指导不具备增值价值?”
王主管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感觉自己每一拳都打在了棉花上,不,是打在了钛合金板上,震得自己手生疼。
“会…会后再说!”他狼狈地结束了会议。
孤立?捧杀?在绝对的技术实力和清晰的规则面前,显得如此可笑而无力。
林眠合上笔记本,起身离开。对他而言,这只是又一次无效沟通被终止,工作边界被重申。
他回到角落的工位,戴上降噪耳机。
世界重回宁静与高效。
【林眠的睡前日记】 王主管试图进行社会性操纵。 手段低效,意图明显。 引发群体情绪波动,短期可能降低协作效率。 长期看,无法影响核心输出。 应对策略:无视噪声,坚守规则,明确边界。 技术吸引力仍能穿透人际壁垒。 (赵哥及程序员A的请教证明了这一点) 额外工作请求已被依法依规驳回。 结论:无需调整现有策略。 继续专注于效率与睡眠。 现在,屏蔽所有社交信号。 进入系统维护模式。 晚安。希望明天的职场环境能减少一些低维博弈。
喜欢今天真的不想加班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今天真的不想加班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