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痴妄。”
“呵,若一篇《隆中对》便能叫织席贩履之辈登临帝位,那江东孙氏三代经营又算什么?岂非荒唐?”
“同理。”
“孙权能在曹操势大时联刘抗曹,那么……”
“待刘皇叔势成,他为何不能联曹伐刘?!”
“再说句诛心之言。”
“盟友之间,最忌惮的未必是敌人壮大,而是同伴突然凌驾于己!”
“这些,不知二叔可曾思及?”
“若未想到,后果……”
言及此,诸葛川眼前浮现史上东吴背刺荆州的一幕。
世人多归咎于“刘备借荆州”之怨或关羽轻慢江东,可在他看来,那不过是孙权对盟友坐大的本能压制——北有曹操这头猛虎,换成他是孙权,也绝不容许刘备在西侧再养出一头嗜血凶兽。
温顺听话的盟友才是好盟友
那些不乖巧的
就让他们永远沉睡吧
想到这里 诸葛川不禁联想到后世的某个超级大国
他们确实把这种手段玩得出神入化
而姆达萨和菲扎卡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他们的坟头早已荒草丛生
诸葛谨并未察觉儿子此刻正想着后世强国的霸权策略
听完分析后 他脱口问道:\"川儿 之前你说亮弟的锋芒遮挡不住你\"
\"莫非你对《隆中对》的缺陷还有其他 ** 之法\"
\"能助刘皇叔成就大业 一统江山?\"
话刚出口 诸葛谨就后悔了
能指出《隆中对》的不足已属难得
现在又要他拿出解决方案 实在强人所难
诸葛川早就料到父亲会有此问
他淡然一笑 胸有成竹道:\" ** 之法 易如反掌\"
\"父亲且听我细细道来\"
(新书求支持)
\"若换成我献计《隆中对》 会做如下调整\"
\"其一 夺取荆益后 立即调集主力攻取汉中和关陇\"
\"必须速战速决 快到让孙权和曹操都措手不及!\"
在这个战略构想上
诸葛川与二叔诸葛亮不谋而合
都是主张占据荆益 进取关陇
唯一不同的是特别强调兵贵神速
毕竟历史教训就在眼前
刘备诸葛亮在夺取益州后
整整拖延了三年才进攻汉中
这给了曹操充足的布防时间
导致汉中之战异常惨烈
这场战役从公元217年一直持续到219年,双方不断增兵,最终演变为二十万大军对峙的局面。
经过两年多的激战,蜀汉军队付出巨大代价,最终只得到一个被曹操迁走全部百姓的空城汉中。
这无疑是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
刘备接手的益州自黄巾 ** 以来就远离战乱,可谓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既然实力雄厚,何必还要再休养生息?
诸葛川认为,刘备若手段够狠,完全可以将那些归降后不听从调遣的\"益州系军队\"派往汉中送死,这样既能削弱异己力量,又能保全主力部队。
更关键的是,当时刘备帐下已收服马超。若能迅速进军关陇,有这位威震西凉的\"神威天将军\"带路,定能事半功倍。马超及其扶风马氏在关陇地区仍具影响力,加上旧部故交相助,虽不至于让敌人望风归降,但势必大大降低进军难度。
待到诸葛亮北伐时,局面已完全不同。马超早已病逝,曹魏也完全控制了关陇地区。蜀军每到一地都需分兵驻守,更难获得当地豪族的支持。这些世家大族清楚蜀军难以久留,自然不敢冒险相助。
最好的向导,莫过于活着的神威天将军马超!
想到这里,诸葛川望向北方。他清晰记得,此刻那威震西凉的\"神威天将军\"正与韩遂密谋,准备在秋季与曹操决战。
随后就将是曹操割须弃袍的狼狈逃亡。
再然后......马超兵败,先是投奔张鲁,后来与张飞那场惺惺相惜的夜战之后,便转投刘备麾下。
若在从前,一心想着长大后北投曹操的他,或许不会在意马超即将与曹操在关中交战之事。但如今即将成为诸葛亮养子、效忠于刘备的诸葛川觉得,自己或许该有所行动。
不如……
建言刘备派人联络马超结盟。
亦或说服诸葛亮与刘备,亲自出使马超阵营献策,让曹操领教穿越者的智谋。
无论结盟成败,只要借马超之力延缓曹操一统关中的步伐,为刘备日后夺取汉中和陇右赢得时间,便是胜利。
当然,若能顺便结识马云禄妹妹,那就更妙了。
将这番盘算暗藏于心,待来日实施。诸葛川随即向父亲诸葛谨竖起第二根手指。
\"其次,当主公与曹操在汉中对峙时,荆州方面须全力维系与孙权的同盟。\"
\"镇守荆州的大将可以不显战功,但绝不能是居功自傲之辈。\"
诸葛谨闻言微微颔首。
作为江东亲善派的代表,他与鲁肃一样,也不愿看到刘备取得益州后,在荆州留下跋扈将领。
否则,
只会让本就紧张的孙刘联盟雪上加霜,甚至引发战火。
但诸葛谨不知……
这番话实则暗指日后镇守荆州的关羽。
荆州北邻曹操,东接孙权,守将本该是性情宽厚之人。而关羽性情孤傲——
统领十万大军攻城略地尚可,
若要他谨守一方,稍有不慎便会铸成大错。
\"选派合适将领镇守荆州只是其一。其二嘛……\"
\"孩儿以为,在曹刘决战未分胜负前,不妨送少主刘禅往江东为质。\"
\"孙权既掌握主公'独子'性命,又怎好意思再索要荆州?毕竟,主公的血脉延续可握在他手中啊!\"
诸葛川特意加重了\"独子\"二字的语气。
诸葛谨听闻刘备欲送刘禅至江东为质,顿时大惊失色,连声劝阻。
\"此等言语休要再提!\"
\"为父面前说说便罢,若让刘皇叔知晓还了得?\"
\"刘禅乃皇叔独子,岂能答应如此荒唐之事?\"
回过神来的诸葛谨连连摆手,急令儿子收回这个危险的念头。即便江东重臣都不敢有此妄想,自家儿子竟敢直言。
诸葛川表面顺从,实则心中不以为然。
作为穿越者,他比谁都清楚——刘禅并非刘备唯一的子嗣。日后刘备还将诞下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根本不愁后继无人。
况且即便刘禅入质江东,孙权也断不敢加害。若少主有半点闪失,江东必然丧失大义,届时恐怕连保全现有疆土都难,何谈向蜀汉讨要荆州?
思及此,诸葛川更觉此计可行。当年秦始皇尚在赵国为质,若连这点磨砺都经受不住,又如何担得起中兴汉室的重任?如何配得上那九州万方?
他在心中将此策命名为《少主的历练之路》。
(大将赵云奉命迎接少主返回荆州!!
说到此处,诸葛川目光灼灼望向东方,话锋忽然转冷:\"至于孩儿对《隆中对》的第三处改动...\"言语间隐约透出金戈铁马之音。
“若能一举平定关陇,届时坐拥荆襄、益州与关陇的刘皇叔,内有蜀地沃野千里,外得凉州骏马驰骋,虽实力稍逊曹操,却也相去不远。”
“换作是儿,绝不会效法《隆中对》分兵秦川、荆襄两路出击,而要……”
诸葛川话音稍顿,眸中掠过星辰般锐利的光彩。
“当以秦川为盾,据崤函天险阻曹军于北。”
“集重兵于荆襄之野……”
“继而——”
“挥师东进,踏平江东。”
“孙氏不除,终成北伐心腹之患。”
“若得江南万里疆域,则进退皆由我心。”
“待征伐曹操时,可北出秦川直捣许昌,南起长江北伐中原……”
“两路合围,何愁汉祚不兴?”
此言既出,锋芒毕露。
诸葛川点破与诸葛亮策略的本质差异——将利刃指向反复无常的盟友孙权。
除去江东这枚暗棋,更将原定“荆襄北伐”改为“江南东征”,气魄何止雄浑数倍?
甲板上,诸葛谨凝视着展露峥嵘的长子,恍觉陌生。他未曾料到——
前番力主孙刘联盟的诸葛川,此刻竟挥刀斩断鼎足之“吴”,彻底倾覆《隆中对》格局。
不知该赞其胆识,还是斥其……狂悖!
良久,诸葛谨嗓音嘶哑道:“我儿只见灭吴之利,可曾想过——若刘备东征之际,曹操举大军南下,该当如何?”
诸葛川早有所料。
“曹军若犯荆州,可命水师沿江列阵,锁断天堑。”
“另一路可调荆州步卒南下取交州,借道交州直击江东腹地,必能杀孙氏一个措手不及。”
“若曹操趁机伐吴,更是天赐良机!”
“刘、曹两军会猎吴越,孙权**之势必将加剧。待双方决战江东,以北军在江南的溃败之态,最终胜者必属刘皇叔。”
“倘若孙曹联手抗荆……”
“便以荆州主力牵制敌军,同时命秦川劲旅直捣曹操后方。必要时可联辽东公孙氏,共击曹贼。”
“届时后院起火,曹军岂能久驻江东?”
“曹军主力北撤之日,便是孙权败亡之时!”
言罢,诸葛川缄口静立,留予父亲思索间隙。
良久。
诸葛谨长叹一声:“川儿,为父如今竟不知将你过继给孔明是对是错。”
“若依此策功成,将来亡吴者非孔明即是你。”
“想到有朝一日要沦为亲子的阶下囚,实在……”
念及被至亲所俘的场景,诸葛谨喉头微哽。
诸葛川垂眸浅笑,未作辩驳。
这荒唐场面——
确有可能成真。
但父亲接下来的话却令他猝不及防:
“你应允过继之事,恐怕不单为诸葛氏一族。”
“更因……”
“你是乔儿与恪儿的兄长吧?”
烛影摇红间,诸葛谨的目光如炬,直照进儿子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诸葛川听到声音,身形微微一顿。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迎上父亲的目光,而是转身望向江面。远处,荆州水军的战船正破浪而来。
这些船只是来接他的。
不出一刻钟,父子二人就要在江边分别,再见无期。
\"乔弟天真烂漫,不善谋略。如今刘皇叔刚刚起兵,若他前去,难免要上阵厮杀。\"
\"这只会害了他。\"
\"恪弟天资过人,虽然年幼,已显锋芒。\"
\"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这个年纪本该承欢膝下,不该背井离乡。\"
\"父亲,我是他们的兄长!\"
\"我不去,难道真要让他们去吗?\"
\"不能看着他们长大已是遗憾,若连保护他们都做不到,又怎么配得上他们那声'大兄'......\"
诸葛川低声自语,往事浮现在眼前。
有二弟诸葛乔听他讲故事时的专注神情。
也有三弟诸葛恪蹒跚学步时,对他这个兄长的依赖。
虽然身为穿越者,但他的心也是肉长的。
不知从何时起,他已真正成为这个世界的人,与诸葛家血脉相连。
此刻,荆州战船已驶到近前。
喜欢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三国之我乃诸葛大兄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