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某间挂着“特别项目协调办公室”铭牌的会议室内,王卓正与有关部门负责人谭明相对而坐进行“友好协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但对话的气氛却远不如茶香这般温和。
“谭局,这事关大明北疆的长治久安。”王卓双手按在桌面上,语气诚恳却坚定,“我们需要东大每年划出一定额度的牛羊肉、羊毛和皮革制品进口配额。这不仅能帮助草原牧民改善生计,更是稳定边疆的重要举措。”
谭明推了推眼镜,苦笑着摇头:“王卓啊,不是我不帮你。现在国际贸易形势你也清楚,贸易战打的如火如荼,大规模放开农产品进口,而且还是免税,这太敏感了。再说了,这么大宗的免关税进口,会对国内畜牧业造成冲击。”
他翻开桌上的文件夹,继续说道:“而且说实话,这个额度对明朝来说不算什么。明朝通过矿产和油气资源出口,已经足够支撑你们的工业化进程了,何必非要盯着农产品贸易这一块?”
王卓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回应,他不慌不忙地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一组数据:“谭局,您看,明朝草原出产的牛羊肉是完全天然的有机食品,没有任何化肥、农药残留,更不存在工业污染。这在东大市场上属于高端稀缺资源。”
他滑动屏幕,展示市场调研报告:“现在东大高端餐饮市场对有机牛羊肉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如果我们能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这不仅是帮大明稳定边疆,也是在帮东大丰富高端食材市场,是双赢。”
谭明仔细翻阅着报告,眉头微皱:“话是这么说,但政策风险还是太大......”
“每年100亿的进口额度,”王卓直接抛出准备好的方案,“我们可以保证品质,建立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而且这些收入将专项用于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保护、牧民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都离不开现代时空的帮助,这些钱最终也还是会流通回来。”
谭明沉吟良久,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100亿...这个数字确实不小。不过如果真能像你说的,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草原生态文明,或许可以争取一下。但是...”
“100亿...”谭明重复着这个数字,忽然话锋一转,“不过王卓,你这光想着往这边卖东西的习惯可得改改了。随着戎洲矿产开采量越来越大,今年的贸易逆差已经创下新高,这个数字我都不敢往上汇报。你说说,是不是也该考虑多采购些东大的商品和服务了?”
王卓闻言,立即换上诚恳的表情:“这个您放心,我这次来除了谈农产品的事,还准备聘请一批铁路工程师去明朝。延安到南京的铁路马上就要动工了,前期的钢轨、机车和关键零部件都需要从东大采购。”
他打开另一份文件推过去:“这是初步的采购清单,包括五万吨钢轨、二十台内燃机车,还有配套的信号设备、工程建设机械等。后续随着铁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采购量还会继续增加。”
谭明接过清单,仔细审阅着,脸上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这才像话。不过我要提醒你,这么大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必须严格。东大可以派出工程师团队进行技术指导,但施工质量必须达标。”
“这个自然,”王卓连连点头,“我们会严格按照东大的技术标准施工。另外,还希望能引进铁路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帮助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您也知道,修铁路容易,运营管理才是难点。”
谭明忽然想起什么,调侃道:“说起来,你们明朝现在修铁路,要不要先找个风水先生看看线路啊?”
王卓也笑了:“这个您放心,我们已经做通了工作。现在明朝上下对铁路建设十分支持,专门下旨要求各地官员积极配合。不过说实话,确实有些地方官员偷偷请了风水先生,我们都得派人去做思想工作。”
两人相视而笑,会议室里的气氛终于轻松下来。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共识。谭明答应尽力争取100亿的农产品进口额度,而王卓则承诺加大从东大的采购力度,并在三年内逐步平衡贸易逆差。
带着谈判成果,王卓立即开始组织工程团队。他在东大各大设计院和工程公司之间奔波,最终组建了一支由五十名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与此同时,采购的物资也开始在指定仓库集结。
回到明朝时空,应天府郊外的专用仓库里已经堆满了各种物资。钢轨、工程机械、测量仪器等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王卓安排一半的工程师在此驻扎,负责南段铁路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些图纸都要仔细研究,”王卓对工程团队的负责人李工嘱咐道,“明朝的地形和现代有些差异,特别是沿线的一些河流、山脉,需要实地勘察后对设计进行微调。”
李工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他推了推眼镜说:“王卓同志放心,我们已经研究了沿线地形资料。不过有些地段确实需要实地考察,特别是长江沿岸的地质条件。”
安排好南段的工作后,王卓立即乘坐直升飞机赶往延安。飞机掠过正在兴建的工业区,可以看到炼油厂的储油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新建的化工厂已经初具规模。
此时的延安已经大变样。油田的钻探设备日夜不停地运转,新建的炼油厂冒出缕缕白烟,工地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在王卓指定的地点,一个临时物资中转站已经建设完毕。
这个中转站设在延安城外的山谷中,四周有军队把守。按照计划,来自现代的物资将在这里完成接收和分发。王卓特意选择在夜间进行物资转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当地民众的影响。
“工程机械今晚就能到位,”王卓对等候在此的地方官员说,“明天一早,工程师团队就会开始北段铁路的勘探设计工作。”
当地官员看着陆续运抵的工程设备,既惊讶又兴奋:“侯爷,这些铁家伙...真的能在我们这黄土高原上修铁路?”
“放心,”王卓自信地拍拍对方的肩膀,“有了这些设备,别说是黄土高原,就是崇山峻岭也不在话下。”
按照与朱元璋的约定,南北两段铁路将同时开工。南段由应天出发向北修建,北段从延安开始向南推进。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将首次用钢铁的轨道把大明的中枢与边疆连接在一起。
站在延安的黄土高坡上,王卓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临时工棚,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这条铁路不仅将改变大明的交通格局,更将加速这个古老帝国的现代化进程。
而在应天,朱元璋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手指沿着规划的铁路线缓缓移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位开国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条钢铁动脉将给他的帝国带来怎样的变革。工部尚书侍立在一旁,详细汇报着工程准备情况。
“陛下,沿线州县都已经接到诏令,要求全力配合铁路建设。”工部尚书恭敬地说,“只是...有些地方的乡绅对铁路经过他们的田地颇有微词。”
朱元璋冷哼一声:“告诉他们,这是国策!谁敢阻挠,按抗旨论处!”
此时的朱元璋,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时代。只不过这一次,他要指挥的是一支建设大军,要征服的不是敌人,而是这片广袤的土地。
喜欢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谁让你带着工业邪神来大明的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