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季总裹着股黏腻的湿意,青石板路被雨浇得发亮,阿福蹲在自家老宅门口,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铜罗盘 —— 这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盘心刻着细小的共生纹,指针在雨雾里轻轻转着,每过一会儿就顿一下,稳稳指向老宅天井的方向。
“阿福!蹲门口干啥?雨都飘进衣领了!” 父亲李伯扛着锄头从巷口回来,蓑衣上滴着水,见儿子盯着罗盘入神,忍不住笑了,“又在琢磨你爷爷教的那套?”
阿福抬起头,鼻尖沾着点雨珠:“爹,罗盘指针总往天井偏,爷爷说这是‘局在引脉’,咱这老宅是不是真有陆先生布的风水局啊?”
李伯放下锄头,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往老宅门檐下退了退 —— 这宅子是祖辈传下来的,青瓦白墙,天井中央有块青石板,下雨时雨水顺着瓦檐往下滴,正好落在石板旁的暗沟里,再顺着沟流去巷外的小河,几十年从没淹过。“可不是嘛!当年陆先生带着人来疏泄水巷,见咱这巷子低,老宅子总积水,就帮着布了‘四水归堂局’。”
他指着天井的方向,声音放轻,像在说件宝贝事:“你看这瓦檐,东南西北四个角都微微往下斜,雨水顺着檐角往天井聚,这叫‘四水归堂’;再看天井底下的暗沟,是按‘人字形’挖的,里面还埋了张共生符,能引地脉灵气顺着沟走,既不淹屋,还能让屋里的气顺 —— 这都是《共生风水经》里写的法子,陆先生当年手把手教你爷爷的。”
阿福眼睛一亮,赶紧从怀里掏出本巴掌大的手抄本 —— 是他爷爷抄的《共生风水经》节选,边角都磨得起毛了,里面画着 “四水归堂局” 的草图,旁边还有爷爷的小字批注:“雨聚天井不淹屋,脉顺暗沟气自足,此乃陆先生‘顺天应人’之理。” 他翻到草图那页,对照着老宅的布局看:“爹,那咱这局现在还管用吗?我刚才用罗盘测,地脉气是顺的!”
“当然管用。” 李伯蹲下来,摸了摸门口的青石板,“去年梅雨季雨那么大,巷口别家都进水了,就咱这老宅没淹,天井的水顺着暗沟流得快着呢。你爷爷在世时,每年都要去天井旁种棵艾草,说是帮着聚气,现在轮到你了,等雨停了,咱也去种几棵。”
正说着,巷口传来阵脚步声,是林月带着几个学子,手里拿着听石符和铁锹 —— 他们按计划来清巷里的泄水巷,见阿福手里的罗盘,都围了过来。“小朋友,你也懂地脉探测啊?” 林月笑着问,听石符往老宅旁的地脉探了探,符面蓝光稳得很,“你家这宅子的地脉气真顺,是‘四水归堂局’吧?”
阿福赶紧点头,把手抄本递过去:“姐姐你看!这是陆先生布的局,我爷爷抄了书里的图!” 林月接过本子,翻了两页,眼里满是欣慰:“你爷爷抄得真仔细,这‘四水归堂局’,现在江南不少老宅都在用,都是当年陆先生传下来的法子,既防涝又护脉,比硬挖沟管用多了。”
学子们也凑过来,给阿福讲了些 “四水归堂局” 的新用法 —— 比如在暗沟旁种点芦苇,能帮着过滤泥沙,还能养地脉。阿福听得认真,把要点都记在本子上,心里想着等雨停了就试试。
而此时的黄土高原,李老汉正带着孙子小石头在窑洞旁挖坑,手里捧着本泛黄的《共生风水经》,书页上折着角,写着 “窑洞旁宜种桃木、艾草,固土护脉,挡西北煞风”。
“爷,咱为啥非得种桃木啊?洋槐不行吗?” 小石头攥着棵刚发芽的桃树苗,小脸上沾着点黄土。
李老汉蹲下来,用锄头把坑挖得深些,从怀里掏出张晒干的共生符,埋在坑底:“你看这书里写的,桃木能挡煞,艾草能驱潮,咱这窑洞朝西北,风大,种上桃木,风就吹不进窑里了;再混着艾草种,夏天还不招蚊虫。当年陆先生就是这么教守脉人的,咱跟着学,准没错。”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帮着把桃树苗放进坑里,小手往坑里填土:“爷,这树苗能长到像村口那棵老槐树那么大吗?”
“能!” 李老汉拍了拍土,眼里满是期待,“等你长大,这树苗就成林了,到时候咱窑洞旁都是护脉林,风刮不着,地脉也养得壮,庄稼都能多收些。你太爷爷当年就种过,后来煞风大,树没活成,现在有这树,有这符,肯定能活!”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个羊皮囊,里面装着羊脂砂,往树苗根旁撒了点:“这是你爹从昆仑守脉人那捎来的,能帮着树苗聚气,长得快。” 小石头凑过去闻了闻,有点淡淡的草药香,忍不住又撒了点,惹得李老汉笑:“傻娃,撒多了没用,够了就好,跟做人似的,太满了反而不好。”
没过多久,窑洞旁就种了五棵桃树苗,每棵树下都埋了共生符,撒了阳脂砂。李老汉坐在窑洞门口,看着树苗在风里轻轻晃,手里的《共生风水经》摊在腿上,阳光照在书页上,“共生为道” 四个字泛着暖光。他想起去年冬天,煞气从地缝里溢出来,就是靠种在窑洞旁的艾草和桃木枝,才把煞气压回去的,心里更觉得这书是个宝贝。
而江南水乡的雨渐渐停了,阿福跟着林月和学子们去清泄水巷。他拿着爷爷的罗盘,帮着找地脉的薄弱点,哪里该挖深些,哪里该种点草,都按书里的法子来。李伯也扛着锄头过来帮忙,巷里的百姓见了,都跟着一起干,有挖沟的,有种草的,还有人回家拿了护生符,贴在巷口的老树上。
“你看,这就是陆先生说的‘风水在日常’。” 林月指着忙碌的百姓,对阿福说,“不是非得画大符、镇大煞才叫护脉,帮着疏条沟,种棵树,甚至只是把家门口的水引顺,都是风水,都是在护地脉。”
阿福点点头,看着巷里的水流顺着新挖的沟往河里流,罗盘的指针稳稳的,心里突然明白,爷爷为啥总说 “陆先生的道好”—— 这道不是高高在上的道术,是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法子,是能一辈辈传下去的日常。
夕阳西下时,江南水乡的巷子里飘起了炊烟,阿福和父亲种的艾草在老宅天井旁扎了根;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李老汉给小石头讲着陆寻护脉的故事,窗外的桃树苗在风里晃,芽尖泛着新绿。
林月带着学子们往 next 个村子赶,手里的听石符映出两地的地脉灵气,像两条温柔的河,慢慢往远方流。她想起陆寻在《共生风水经》里写的最后一句话:“风水非术,乃心也;心向天地,脉自顺,人自安。” 现在她终于懂了,所谓 “风水永流”,不是书里的字永远流传,是这颗 “护天地、安百姓” 的心,永远在百姓心里,在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
第二天清晨,阿福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天井旁的艾草,芽尖又长了些;小石头也早早起来,给桃树苗浇了水。远方的昆仑,阿禾正把江南和高原的事记在《共生风水经》的空白页上,旁边画了棵小小的桃树苗和一簇艾草,旁边写着:“风水永流,护脉不止。”
而这,只是无数个日常里的一个 —— 陆寻的理念,早已像江南的水、高原的树,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了永远的守护。
《华夏龙脉》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纵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纵小说!
喜欢华夏龙脉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华夏龙脉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