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下的这个宋朝,除了司马光以及他刚刚破土而出的《资治通鉴》,这时候还有一件事以及一个人也有必要在此予以提及。这个人现在看上去无足轻重,而他此时的升迁也让很多人感觉有些突兀,但十多年后这个人的名字以及他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将牵动整个宋朝的神经。
此人名叫郭逵,此时的官职是禁军殿前都虞候、容州观察使。由于枢密副使胡宿被改任为杭州知州,所以在韩琦的保荐下郭逵被升任为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是说这个人一跃而成为了供职于枢密院里的两府大臣。任命下发之后当由知制诰草写拜官制书,但接到指令后,当班的知制诰邵必却拒绝为郭逵草制,他说郭逵就纯粹是一介武夫,这种人怎么能够成为国之宰辅重臣呢?
此言一出,赵曙和韩琦不约而同地拿眼神对邵必一阵扫射,邵必最后只能是回去乖乖提笔。然而,郭逵虽然是进了枢密院办公,但在这个文官横行的机构和时代里,郭逵仍然是屡屡遭人嫌弃和轻视。更有人在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里说郭逵能够进入两府都是因为宰相韩琦的缘故,这个郭逵就是韩琦有意安插在枢密院里的人。然而,虽然郭逵确实由韩琦引荐的,但如果要说韩琦这是在有意培植和安插自己的势力就有些冤枉这位大宰相了,他这样做其实颇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按照定制,作为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的正副主官里至少要有一个行伍出身或者曾担任过军职的文官来妆点一下门面,以此来向全天下昭示宋朝并非是由文官集团一手遮天,这同时也是让数以百万计的军人看到他们总算是有一个军代表在时刻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这里面最有名的便是曹彬和曹玮父子以及王德用和狄青。
胡宿走后,赵曙最初所中意的人选本来是李端愿,这个李端愿何许人也?此人和赵顼的老婆向氏都有一个厉害的老祖宗,这个李端愿的曾祖父正是赵匡胤时期与赵普同朝当班的枢密使李崇矩,而他的父亲李遵勖更是宋真宗赵恒的妹夫,也就是说,这个李端愿是赵恒的外甥,是宋仁宗赵祯的表兄弟,赵曙还得叫他一声表叔,这是一位实打实的皇亲国戚。这样的一位勋贵之后虽然后来一步步地升任为观察使和节度使留后级别的军中高官,但你要说他在边关有什么功绩或军功就纯属无中生有,也正因如此韩琦才会反对让李端愿进入枢密院,否则言官集团定然会把朝堂给闹个天翻地覆。
既然李端愿不适合进入枢密院,赵曙便又提到了让时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张方平顶替胡宿,可韩琦仍然反对,他说枢密院很久没有武臣当班了,所以现在应该提拔一个武臣以彰祖宗之规。韩琦这话说得是冠冕堂皇,但实际上的原因则是因为韩琦一直觉得这个张方平不怎么跟自己合得来,所以这才找了个正大光明的理由举荐了郭逵。
那么,相比李端愿这个超级衙内,顶替他进入枢密院的郭逵又是何许人物呢?
郭逵(公元1022年—公元1088年),字仲通,洛阳人。相比他的那位为国战死的父亲郭斌,他的兄长倒是在历史上更为有名和悲壮,还记得宋夏战争里双方的第一场大战延州之战吗?在三川口那个地方,以一己之力为大军阻挡敌军,最后单骑冲阵打得枪断鞭折而亡的北宋勇将郭遵正是郭逵的亲哥哥。
郭逵最初因为父亲的恩荫被召入禁军成为了一名专为皇帝站岗的北班殿侍,当兄长郭遵为国殉难之后他又被升任为三班奉职。为报杀兄之仇,郭逵主动申请前往西北前线去为国戍边。然而,虽然与狄青几乎在同一时期开赴西北,但不同的是狄青到了之后便顶在了最前线与西夏人直面生死,但郭逵却被范仲淹特意加以“照顾”,他没让郭逵去前线,而是把这个年轻人留在了帅帐里当了个参谋并对其着重补了一下文化课。
整个宋夏战争期间,郭逵在范仲淹的精心栽培和保护下几乎没上过战场,而当范仲淹回京主持庆历新政后,郭逵的上司变成了老好人陈执中,在陈执中手下郭逵继续着自己的军事参谋生涯,而此时的宋夏战争也早已烟消云散。
作为一名军人,郭逵在西北戍边期间确实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工作成绩,即使他准确地预测了葛怀敏是个不能被委以重任的战场废物也不能说他就是多么厉害的人物,他真正开始有功于社稷是在他离开了西北之后。
在被调往河北担任真定路兵马监押期间,郭逵只是凭借口舌之力就成功地平息了保州的兵乱,然后又在西北担任泾原路都监时率军拿下了古渭城,此后他被派往湖北先后平定了两场南蛮之乱。因为这些功劳,郭逵在仁宗朝的嘉佑年间被加官为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由此他也正式成为了宋朝在这一和平时期几乎是唯一能叫得响名号的武将。宋仁宗赵祯驾崩之后,那些日夜守卫在还未竣工的皇陵周围、为赵祯站完最后一班岗的禁军统帅正是郭逵。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来说郭逵此时所遭到的来自于文官集团的刁难和恶意。在文官集团看来,两府高官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够染指的天花板,而习惯了轻视乃至是鄙视武将的他们更是对类似于郭逵这种人心怀羡慕嫉妒加仇恨。别说是郭逵这种武将,王德用和狄青的名气和战功都足够在枢密院立足了吧?可文官集团照样对这二人从骨子里深怀鄙视,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读书人,是文人,你王德用和狄青不管对国家的贡献再大都是武人,只要你是武人那就得低文人一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继知制诰邵必拒绝为郭逵草制之后,文官们又跑去中书省找韩琦的麻烦,韩琦费了牛大的劲儿才说清楚自己为何举荐了郭逵。可是,即便如此,言官们仍然是不买韩琦的账,知谏院邵亢、御史吴申和吕景直接找到赵曙说郭逵是一个狡诈且谄媚的小人,此人绝不能对其委以重任。
遗憾的是,赵曙这一次的反应让言官们失望了,他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些信口开河的言官,郭逵也得以就此慢慢地在枢密院里站稳了脚跟。当然,这其中韩琦和文彦博在这背后对郭逵的支持无疑也是起了很大作用,要知道这二人此前可都在西北有过戍边的经历,郭逵完全称得上是他俩的“小老弟”。
如此这般地忙活了大半年之后,赵曙的工作热情依然不减,非常难得的是,他竟然在此时摸到并决心解决困扰宋朝的一大顽疾——冗官。某天他突然对臣属们说道:“这京官每三年就磨勘一次,凡是没犯什么错误的人就要官升一级,难怪我们的官员队伍是越来越壮大,这样下去国库如何支撑得了啊?改!必须要改!”
此言一出,在京官员可就开始集体大喘气了:我们当官不就为了个升官发财和封妻荫子吗?你赵曙觉得每三年一升迁太快了,我们下面这些官员还觉得太慢了呢!
当然,对于韩琦等人来说,这事根本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已经位极人臣,三年五年一升迁都是无所谓的。倒是处于中层的学士官和言官显得最是尴尬,他们当然也想升官,可这吃相还是得注意一下为好。于是乎,围绕着这个问题,在京官员们纷纷向赵曙上疏陈述己见。
最后综合各方利益考虑,赵曙正式下诏: 自今待制已上,自迁官后六岁无过,则复迁之,有过亦展年,至谏议大夫止。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仍以七十员为定员,有阙即检勘前行郎中迁及四岁以上,校日月之久者次补之。少卿监以上,迁官听旨。如别有劳绩,或因要重任使,特旨推恩者,即不在此例。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得上是赵曙当政时期的一大政绩,他这次对官员升迁制度的小型改革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冗官的问题,但赵曙无疑会为此而好生沾沾自喜一番。可是,好景不长,赵曙这边刚刚独自暗爽了一把,帝国的西北方向突然间再又战云密布。
这年九月,西夏的那位少年天子李谅祚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脑子又开始抽搐了,他亲自率领着数万步骑大军入寇宋朝环庆路境内的大顺城,而从西夏军队此行的规模和装备上来看,李谅祚这一回是铁了心要将大顺城给占为己有。
庆幸的是,这一次宋朝方面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早在西夏军队开始集结的时候,环庆路的主管蔡挺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防御备战。在蔡挺看来,大顺城虽然顶在最前沿但却城高沟深,只要宋军选择固守就能够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反倒是与大顺城互为犄角之势的柔远城需要增兵固守。于是,蔡挺命令副总管张玉率领重兵前去增援柔远城,同时他还下令边境居民全部进城并在境内实行坚壁清野,绝不给李谅祚以战养战的机会和空间。
不日之后,李谅祚果然率领数万大军来到了大顺城下,而蔡挺则在西夏大军到来之前提前在城壕里洒满了铁蒺藜。当西夏人涉水渡壕时,这些铁蒺藜扎得西夏人是哭爹喊娘,等到他们上岸之后连走路都走不利索更别提冲锋了。本就没读过什么书的西夏大兵们还以为这河水里有妖怪,个个都变得有些神经质。等到攻城正式开始后,宋朝这边据城而战,西夏人在滚木擂石以及弓箭的招呼下死伤累累却始终无法登上城墙。
围攻三日过后,李谅祚彻底火了,他亲冒矢石到一线督战。他本人一身银甲头戴一顶毡帽坐在一头骆驼上面亲自指挥攻城,而且还很张扬地打起了他的皇旗,对于这种明显找抽的行为,蔡挺也很配合地对其予以热情地迎接。蔡挺命令蕃将赵明悄悄地集结了八百名手持强弓的弓弩手摸到了护城河外围,然后众军士一阵交替齐射,目标直指李谅祚的指挥所。这一天李谅祚差一点就变成了另一个萧挞凛,但他命好,他虽然被重箭贯穿了铠甲,但却保住了小命,可这也把他吓了个半死。大难不死之后,李谅祚只得下令退兵。
不过,贼心不死的李谅祚果然如蔡挺战前所预料的那样转而就把矛头又对准了柔远城。在将沿途的几个村子给焚毁一空之后,李谅祚在柔远城外扎下了大营。他想让自己的大军稍作休整之后再去拿柔远城撒气,可柔远城里的张玉却不打算成人之美。这天晚上,张玉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夜袭西夏大营,西夏人没想到习惯了缩在城里的宋军会给他们来这么一招,毫无准备的他们在宋军的突然袭击下瞬间乱成一团,几万人的大军被这三千宋军给杀得大溃而逃,直到他们最后逃到金汤城才稳住了阵脚。
接连遭遇大败的李谅祚并不示弱,他在金汤城里放出狠话将要增兵十万誓要拿下大顺城。更不要脸的是,李谅祚这时候还在想着宋朝每年都要给西夏的那几十万两银子的“岁赐”。他此时待在金汤城一来是等待援军,二来就是等着宋朝这边给他送钱过来,然后他就将举兵复攻大顺城。
有鉴于此,蔡挺上奏建议朝廷断了这年对西夏的“岁赐”,要不然李谅祚就会觉得宋朝太好欺负了,一边吃我的饭一边还骂我的娘,天下岂有这等好事?
面对边境的紧张局势,赵曙问计于两府大臣该如何是好。韩琦同意蔡挺的看法,他觉得应该先派人过去斥责李谅祚为何要进犯作乱,而岁赐的事就先缓一缓再说。枢密使文彦博则对此有些担心,他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更加激怒李谅祚,从而让战事骤然升级,搞不好宋朝和西夏会就此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韩琦对此倒是显得胸有成竹,他说:“今时不同往昔,我们在边境各处早有防备,根本不用害怕他李谅祚作什么妖。况且李谅祚就是一个狂悖的小屁孩,他跟他爹李元昊完全没得比!陛下你只需要派人过去骂他一顿吓唬一下他,这事很快就能解决!”
这样真的可以让李谅祚罢兵?赵曙对此有些怀疑,而文彦博更是在一旁忍不住地冷笑,但最后赵曙还是决定按韩琦说的办。他派遣一个名叫何次公的人带着他的诏书前去叱问李谅祚为何要发兵进犯,而且还明确威胁李谅祚如果不撤兵就将断了每年的岁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李谅祚果然像是发神经似的突然就在赵曙的威胁下变成了软蛋。他的十万大军并没有来,而是在等到运粮大军到了之后他便撤军而回。对于赵曙的叱问,李谅祚的回答则是:“受赐累朝,敢渝先誓?边吏擅兴兵,行且诛之矣!”
也就是说,在几十万两银子的诱惑下,李谅祚选择了低头认错,而且把此次出兵犯境的责任全都推给了手下的边将并说已将此人就地处决。言外之意就是:我知错了,那几十万两银子还请大宋的皇帝陛下能够按照之前的合同准时送过来。
为了应对李谅祚的神经质,也是为了防范此人哪天再次头脑发热发兵犯边,赵曙紧急委派郭逵离京去往西北主持大局,一顶官帽随即就戴在了他的头上——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权判渭州。
《北宋帝国兴亡史》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书纵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书纵小说!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shuzongxs.com)北宋帝国兴亡史书纵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